•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社会学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关于非遗保护中文化重构的研究

热度0票  浏览32次 时间:2021年9月28日 14:45
( 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 536000)摘 要: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甚至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国家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功能,非遗保护工作的内涵不局限于简单的资料记载和物件保存,还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了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效,需要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公共文化,这就涉及到一个文化重构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非遗保护中文化重构的困境,并就非遗保护中文化重构的策略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非遗保护;文化重构;困境;策略
文化重构是指在保证原有文化属性和内容的前提下,对文化结构作出合理调整,进而改变文化含义,以便起到提升文化质量的作用。文化重构可以使文化结构更加合理和稳定,进而促进文化拓展性的提升。在非遗保护过程中,需要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公共文化,因此必然会涉及到文化重构。目前在文化重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各方面的困境,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文化重构策略。
一、非遗保护中文化重构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原生态的村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乡间与村落之中,在城市化发展的冲击下,会给非遗保护以及文化重构带来更大的挑战 [1]。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非遗传承人的年龄随之提升,年轻人在非遗继承方面积极性不高,使得非遗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危险,甚至会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消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失传,这也会给文化重构带来巨大的困难。
1. 创新意识不足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只依靠自身的文化内涵,否则必将会淹没在现代化奔涌的浪潮中,因此在非遗保护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结合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创新,使其与时代特点相符,这样才能为非遗保护以及文化重构创造有利条件。但目前在文化重构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明显不足,通常都是简单地沿袭传统的方式方法,文化结构并未作出创新性的调整,导致文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无法让当代年轻人更好的接受。这不仅会影响到文化重构的效果,同时也会对非遗保护带来不利影响。非遗保护中的文化重构,需要将新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促进非遗保护成效的提升,但是受创新意识不足的影响,导致文化重构只能停滞不前 [2]。
2. 科学意识不足
非遗保护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无系统的文档记载,导致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缺乏完善性。以山歌为例,山歌的传承通常都会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因此很容易在传承过程中遗失相关内容,进而给文化重构带来更大的挑战。文化重构首先要完整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这是进行文化重构的重要基础,如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容了解不全面,必将导致文化重构计划的不完善。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作,并对传承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文化重构。
3. 过度适应现代化
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给文化重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以传统手工艺为例,在其传承过程中所受到的工业现代化影响比较明显。
自动化以及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传统手工业受到巨大冲击,逐渐被机械化与自动化所替代。自动化与机械化生产,会导致传统手工艺丧失文化内涵。“手工”的温度是机械无法替代的,手工技艺缺失了“手工”,便失去了原有的内涵,这将导致文化重构无法实现 [3]。由此可见,过度适应现代化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原有的韵味,其文化内涵也会随之丧失。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显然会给非遗保护和文化重构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这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非遗保护中文化重构策略
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文化重构是重中之重,直接影响着非遗保护的工作成效。通过文化重构,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是提升非遗保护效果的重要手段,针对非遗保护方面文化重构过程中的困境,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文化重构策略,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效果。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重构文化形态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产生和积淀了大量的文化内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彰显,也是支撑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最为璀璨的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延续起关键作用。随着人们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国家除了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同时也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有效政策措施,如提倡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将非遗课程引入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高校通识教育等教学体系中,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传承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加深学生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感悟与体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奠定基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被当做一种经济资源加以利用,如各地建设非遗小镇、非遗街区、非遗产业园区、非遗生态保护区等,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这些措施都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是文化形态重构的重要体现。如将非遗课程引入教育体系体现了对文化属性的重构;将非遗资源作为经济资源加以利用体现了文化内涵的重构。重构文化形态使非遗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2. 重构社会功能
相较于其他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更加独特。以传统医药为例,壮族、苗族、藏族等各少数民族在疾病防治过程中所选用的药材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治疗办法也有所区别,这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再以民俗类非遗为例,不同民族之间的祭祀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祭祀的目的、方式、人群、渊源等。在文化重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功能的重构,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尤其要重点突出其正向的、符合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各类功能。以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类的非遗融入到日常生活为例,如花儿、秧歌、拔河、太极拳等非遗项目与全民健身、周末广场娱乐等活动相结合,突出其强身健体、社交娱乐的功能,既能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也能加深人们对非遗的印象与认识,还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社会功能重构过程中,还要注重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功能,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出非遗保护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3. 重构传承模式
在现代社会年轻人不太关注传统文化的局面下,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弘扬,在文化重构过程中,应注重传承模式的重构,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传承模式。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校聘请非遗传承人或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到学校开展非遗课程,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将非遗传承与就业直接关联在一起;打造非遗品牌活动,如泼水节、火把节、端午祭、龙舟赛等,在提升活动影响力的同时,也能促进非遗传承与保护 [4]。既彰显了当地民俗文化,也能吸引游客、提高旅游经济,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参与,进而为非遗传承开辟新的渠道和途径。通过对传承模式的重构,可以使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更加广泛,同时也能提高全社会对非遗的普及率、应用率。
三、结论
非遗保护中的文化重构,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提升非遗保护成效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应结合非遗保护工作需求,积极探索文化重构策略,为非遗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海霞,金顺爱 . 没有消失的“群族文化记忆”——认 知 满 族 民 歌 的 活 态 传 承 与 文 化 认 同 [J]. 文 艺 争 鸣,2019,(08):199-205.
[2] 李然 . 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重构与传承发展体系再造——以土家织锦为例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3):89-94.
[3] 吴薇,王晓葵 . “文化”场域的博弈与“遗产”价值的重构——基于彝族禳灾记忆遗产化案例的思考 [J]. 民族学刊,2017,8(06):37-45+107-109.
[4] 田阡,陈雪 . 从“意义混乱”到“意义重构”——从1949 年来木版年画的发展看“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意义转换[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02):113-11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