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社会学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重要论述探析

热度0票  浏览182次 时间:2020年7月30日 16:45
严晗 / 中共滁州市委党校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精神家园,是灵魂和标识,也是继续前行的力量。随着我国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不断强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持续推行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何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做出丰富的阐释和解答。
本文旨在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与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对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提炼和总结。
关键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传承 ; 创新
如今,随着国家软实力竞争的不断加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强化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在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作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也是率先垂范,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不遗余力的呐喊和践行,特别是在如何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提出了许多系统性的、创新性的观点和思想。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与魂
自从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首次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又先后在多次大会上论述了“文化自信”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正式进入民众的视野,开始被广泛的学习、宣传和阐释。
文化自信来自哪里?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习近平任总书记以来的一系列讲话,就会发现他始终在强调 5000 年的中华文明史,强调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问题。目的就是把“文化自信”
的根基扎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这个问题频繁的关注和解释。比如在2013 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他就说了这样一段话“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集成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段话就点明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有着相当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比如《之江新语》中频繁引用的中国传统典籍和诗词警句就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涉及的内容有《左传》《论语》《孟子》等。担任总书记以后,随着文化软实力战略地位的凸显,以及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工程的实施,他更加身体力行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它与时代精神对接,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用。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证的。
1、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从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遗余力的弘扬和阐释核心价值观,分别从“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三个自信’的价值支撑”等方面论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而在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有方面,习近平又特别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 要求“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单从先秦时期来看,就有儒家的“王道、仁政、德治、民本”,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的“以法治国、法布于众,法不阿贵、定分止争”,墨家的“兼爱非攻、利民徇法、开源节流、有罪必刑”等,这些思想都是后世治国理政的思想源头和实践依据。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反复强调要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治乱兴衰之鉴、兴利除弊之道,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超越西方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之后他就通过频繁的用典,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不断开发挖掘可资今天运用的治国理政的价值。
首先是“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环境问题的参考借鉴。从儒家的“仁民爱物”,到道家的“道法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境界是“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万物应该友爱相处共存共荣,强调顺应尊重自然,意义相当于现代的环保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讲话中都讲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他的“美丽中国”理念及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论述就是对“天人合一”
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后来这一思想还被凝练为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理念。
其次是把“德治”与“民本”思想作为清新政风、践行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思想参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中正已正人、修身治国、以及“民惟邦本”的仁政思想,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那么在这个基础这之上,他又进一步向领导干部提出了“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 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 率先垂范。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对干部先正己后正人、修德为民的理论教育和行为养成活动。
再次是“选贤任能”思想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启示。众所周知,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人才。在由谁来治理国家的问题上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直推祟选贤任能原则。而中国历史实践也有着丰富的“其人存,则其政举 ; 其人亡,则其政息”的经验。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选贤任能”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形成了 “党管干部”原则和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最后是“知行合一”思想对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的启示。“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其含义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导学习与立志,又倡导学以致用。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理论学习,又要求躬行实践,并在多次讲话中指出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强调“行胜于言”,要求“实干兴邦”。如 2018 年青年节前夕在北大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在谈到对广大青年的希望的时候,其中一点就是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关于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挖掘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智慧 ,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有其他许多的论述。比如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罗列了 15 个方面的内容,除了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还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的思想等等,他认为这些思想都是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的。
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国际关系及外交战略的启示在 2014 年 9 月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他明确指出,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
其中“协和万邦”思想是我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推崇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政治理念,目的就是实现不同邦族之间的和谐,以至“万国咸宁”,“天下和平”。这也是如今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基本理念的重要来源;“和而不同”则是蕴含着一种文化包容精神,这种包容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为宗旨,而不以消灭对方为目的。习总书记就曾引用中国典籍中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内容,来阐述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性,进而强调各种文明之间的开放、交流、学习和借鉴。此外,从“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传统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创造性的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被联合国写入各种决议之中,表明了这一理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巨大的当代价值。
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化也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程度。今天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所以对于既往的文明我们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但是现在的我们又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 经历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重构,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所谓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绝不可能是本来意义上的再现,而是要在更高的历史基点上去弘扬它的优秀成分。在这方面 , 习近平总书记也有这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提出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这种科学的态度,主要在于如何处理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处理古今文化关系
“古今之辩”的问题历史悠久,从商鞅变法到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都伴随着激烈的“法先王”和“法后王”
的古今争论。其实“古今之辨”的本质就是文化是否要进行时代性转换的问题。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中就对近代以来文化的“古今之辩”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古为今用”
的思想,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强调和阐释。
他明确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2、如何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在如何继承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继承”
并不等同于“复制”,而是“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鉴别”是指,不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一分为二、具体分析 ;“有扬弃”则是在经过分析鉴别的基础上 , 坚决剔除过时落后的糟柏 , 积极继承吸收合理优秀的成分。因为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时代的认识水平、客观条件、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就肯定会存在陈旧过时和糟粕性的东西。如果把这样的东西运用在现代社会,肯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关于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提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一大原则,也是我们党目前对待传统文化的“双创方针”。创进性转化,就是要利用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从而增强它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如何处理传统文化的挖掘、阐述和传播
2013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研究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时就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比如国家宝藏、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掀起民众观看和议论热潮,其目的就是用让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和灵活的表现形式来宣传文物、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力图让冰冷的历史 “活起来”。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 , 始终强调要反对和抵制两种偏向,那就是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教条主义者呢是主张全盘肯定照搬照抄传统文化,认为只有复兴传统才能复兴中华民族。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代替社会主义新文化,用所谓“新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态度不仅不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会给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
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则是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贬得一无是处,主张连根拔起,用西方文化取而代之。这两种错误倾向是我们始终要警惕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 年 7 月 1 日;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 年 12 月 30 日;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 年 2 月 24 日
[5]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 年 9 月 24 日。
作者简介:严晗(1987—),女,汉族,安徽滁州,硕士,讲师,毕业于苏州大学,就职于中共滁州市委党校,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