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萨利机长》灾难叙事的剪辑分析

热度0票  浏览88次 时间:2021年9月28日 14:48
摘 要:电影《萨利机长》是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作品,该电影一反传统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通过不同角度还原坠机事件的过程,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用另一个角度塑造机长萨利的人物形象。本文将通过剪辑思路对《萨利机长》的情节走势图、人物形象塑造、悬念的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剪辑思路;镜头语言;悬念
灾难让人类恐怖,同时又让人类敬畏。灾难是电影叙事中的重要母题,灾难电影同样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类型电影。
灾难电影不仅仅以奇观的形式展现了灾难来临的过程,更体现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萨利机长》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灾难电影,但是灾难(坠机)却是这部电影展开叙事的基础和推动力,是其重要的叙事线索。本文将通过剪辑思路对影片的情节走势图、人物形象塑造、悬念的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灾难叙事的剪辑思路。
一、情节走势结构图
影视剪辑是一部影片的二度创作,它将导演想要传达的内容进行影视化的拼贴剪辑,最终形成一部连贯的影视作品。
明确剪辑思路,首先要建立影片的情节走势结构图。建立情节走势结构图的基础就是情节点的选择与设置。悉德·菲尔德在他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谈到:“一个电影剧本是通过文字描述出画面,进而描述故事的,他们都应该具备一个主题,并由开端、中段和结尾构成”。 [1] 开端、中段、结尾作为古典叙事结构的三个主干部分,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情节点,即“开端——中段”第一情节突转、“中段——结尾”第二次情节突转。
《萨利机长》讲述的是机长萨利在一次飞行任务中,驾驶的飞机在双发动机均失去动力的状况下,凭借超高技术在纽约哈德逊河迫降的故事。导演通过飞机降落背后发生的取证调查事件为主线,用回忆的方式揭示飞机事故发生的经过,将重点放在了机长萨利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以辩证的角度展现萨利机长的内心世界,一反传统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本片开端是萨利从一场坠机的噩梦中醒来,坠机的噩梦不仅说明这一事故给主人公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同时也强化了灾难片的类型,媒体对萨利英雄事迹的报道,与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用各种数据咄咄逼人的指证,两方形成强烈对比,导致机长萨利对此次事故的数据结果和自己的操作产生了质疑。第一部分的时间是飞机迫降之后到听证会之前,交代了影片的矛盾点,也是影片的起点。这部分多次运用了“梦境”“幻觉”展现萨利人物的内心矛盾,形成了萨利为缕清当时在飞机上的情景来佐证自己清白的走势。中段讲述了整个飞机事件的原委,用回忆的方式展现了飞机从起飞到迫降得救后的情境。这个部分的重点并没有着重放在机长超高的飞行技巧、紧张的迫降场面以及传统好莱坞的酷炫剪辑,而是尽量客观真实的交代了这个迫降事件的经过。剪辑师的重点放在了飞机落水后到 155 名乘客成功获救的部分,这部分贴合了影片想要传达的一反传统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更加注重人文主义的关怀。结尾是机长萨利参加美国联邦航空总署的听证会,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操作是正确的。
悉德·菲尔德把理想的好莱坞电影剧本分成三幕,认为第一、二幕的结尾应各有一个情节点,将剧情进行到下一个阶段。在《萨利机长》中,首先要明确影片的立意,影片的重点并不是着重强调萨利运用超高的驾驶技术来避免这次空难,而是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于此次坠机事件的调查中,萨利是否能够证明自己的操作是正确的,并且保住自己的机长职位。影片中第一、二幕的情节点,两次都是通过打电话进行转变,第一幕中是与妻子罗瑞通话,妻子对于萨利所产生的影响而焦虑——地产、房产、萨利的飞行生涯等等,镜头中萨利坐在酒店房间的椅子上,光源主要由台灯的侧光构成,造成了“阴阳脸”的效果,形成一种压抑无助之感,由此通过萨利对妻子讲述飞行过程的回忆进入第二幕。第二幕最后的情节点则是和好友赖瑞的通话,萨利希望赖瑞能够帮他在听证会上把模拟飞行安排在听通话记录和做证词之前,萨利的一句关键性台词“如果不用电脑,而是换上真人驾驶结果会大不同……关键在于时间点,没有时间限制当然什么都办的成”,符合影片立意进而推进情节,进入第三幕。在镜头的景别上,两部分都是近景镜头,着重刻画萨利面部表情,传达人物内心世界,光线也越来越清晰。剪辑中,影片采取的是非线性立体叙事,因此要明确影片立意,准确把握影片叙事方向、人物关系以及情感走向的关键点,这样剪辑出的影片便不会偏离创作意图。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是叙事的核心。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彰显故事情节,以曲折故事来诠释人物形象,进而深刻地阐释影视作品主题与主旨,这是电影艺术形成的宝贵经验。[2]“本片一反传统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形象,用辩证的角度刻画萨利机长,影片更像是一部反英雄类型片”。[3]
影片中,电视新闻的报道和人们的感激赞美大都以背景声音出现,影片开始前五分钟,就出现了电视机播报坠机事件以及采访乘客对于萨利的感激。影片始终呈冷色调,萨利看向电视机中被救乘客表示对萨利的感激时,导演运用推镜头拍摄电视机,而镜头反打以近景拍摄萨利始终紧皱眉头盯着电视机,光源也从人物面部一侧投射,形成一半的阴暗面,表现了这种赞美声给予了萨利压力,并且展现了萨利内心的忧虑。除此之外,另一边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于本次迫降事故的调查取证的声音,与媒体和群众的赞美声形成强烈对比。
整部影片也是在调查取证中推进故事情节,这种批判辩证式的手法使萨利机长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此外,影片多次运用“梦”“镜子”“窗户”。萨利在接受记者采访后站在落地窗前望向窗外,眼前浮现飞机撞击大楼的场景。这个片段运用了正反打镜头描述了萨利看到的窗外和萨利的神情。导演在拍摄萨利时,将完整的推镜头中景到近景剪碎成五个部分,与窗外飞机撞向大楼的片段进行交叉剪辑,并且被剪开的推镜头片段的时长越来越短,剪辑率增加节奏加快造成紧迫感。推镜头的运用强调了萨利内心的紧张,表现这件事对萨利造成的压迫感。其次,窗户的封闭隐喻着压力、焦虑,从窗户向外看到飞机失事,暗示寻找真相的渴望,同时说明,这件事以及随后的调查给主人公萨利带来的心理压力。窗户是封闭的,透过窗户看到窗外,但是永远无法触摸,这种看见而不可触加剧了这种孤独感、封闭感。萨利从窗户看到飞机失事的过程,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说,这代表了一种探寻事件真实过程的渴望,也暗示了如果飞机没有迫降到河面,结果可能就是撞击大楼。影片中多次出现幻觉的片段,这也是生活化的一种表现,通过幻觉展现了萨利的内心活动——外在压力下的心理焦虑,使萨利人物的形象塑造更加立体。
影片的整体色调是冷色调,带给人一抹压抑、悬疑的色彩。水上迫降成功的几率是极其的小,几乎为零,但萨利凭借其超高的技术经验将 155 名人员成功生还。为丰富萨利人物形象,导演插入了两个本片仅有的暖色调片段。首先是在采访中萨利回忆起 42 年前第一次自己开始驾驶飞机,“启蒙老师”对萨利说过的两句话“飞行员永远不该停止学习新知识,你会犯错,大家都会,只要从中学习”“别忘了,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努力操控飞机”,画面中“启蒙老师”居于画面中心位置,表现了老师的话对萨利 42 年的机长生涯有着极深的影响,整个片段时长只有一分钟,却交代了萨利是一个非常严谨、认真的人,这部分运用暖色调也表示回想起这段岁月给目前处在困境中的他一些温暖。回忆中的暖色调是曾经美好的回忆,与现实中接受调查的残酷形成对比,是典型的对比蒙太奇。其次是夜晚萨利与妻子打完电话后,独自一人外出跑步。萨利在街区奔跑,画面中导演多次使用近景、仰角镜头拍摄萨利,以及萨利背后播报着迫降事件的各大 LED 屏,展现了萨利处于事件水深火热之中,各种声音铺天盖地的充斥在萨利周围,尽管街上有各种 LED 屏的灯光,但是仍然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随后萨利跑到港口,看到军用飞机纪念处停靠的那台飞机,导演用了两个同样景别角度的飞机全景进行转场——相似性转场 [4],插入萨利的回忆,他想起自己在空军服役期间遇到的故障迫降事件,飞机发生紧急飞行控制故障,助理询问萨利要不要弹射逃生,萨利拒绝并且努力控制飞机顺利返航,两分钟的迫降展现了萨利果断、冷静的一面,让观众了解了萨利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机长,萨利能够成功完成史无前例的水上迫降也就不足为怪。
[5]
三、悬念的设置
在叙事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悬念的设置。悬念的设置一方面通过情节来设置,另一方面更可以通过剪辑来营造悬念。
《萨利机长》为营造悬念使用了颠倒蒙太奇,先展现事件的当前状态,再介绍事件的始末,是现在与过去的结合,颠倒蒙太奇打乱了事件的顺序,加大了故事内容呈现的丰富度,更好的把握观众情绪,呈现出一种故事的不规则感。影片在故事的安排上,先交代了萨利因为迫降水面事件而接受安全委员会调查的现状,通过一个个回忆让观众了解事件的始末,使整个事件过程浮出水面,最终在听证会上得到满意的结果。其中一个片段是父子三人为看高尔夫狂奔补票赶上了这趟飞机,三人取票后欣喜若狂的进入飞机。飞机落水后,父亲罗比和儿子杰夫的朋友们吉米在一起获救,然而儿子杰夫不见了,导演在这里没有直接交代杰夫的下落,影片有 37 秒展现了萨利从机头走向机尾检查飞机内部是否还有人员遗留,其中前半部分剪辑速度快,并且有机组乘务员不停地呼喊萨利快出来,当萨利马上要出机舱时,导演用了一个时长为 7 秒的长镜头展现萨利扭头再看确认机内无人才下的飞机,这组镜头多用中近景镜头,给人一种紧促感——是否杰夫还在飞机上,萨利获救后始终在询问救援人员和同事是否是 155 人全部获救,其中还穿插了其他游客陆陆续续获救的场面。155 人的全部获救关系到萨利的飞行生涯和整个事件的结果。在整个救援最后,杰夫给他父亲的一通电话,交代了杰夫的去向,解开了悬念,让观众为萨利精湛的驾驶技术松一口气。这一部分采用了拼贴剪辑的手法,短短的几分钟交代了整个救援行动,有人物群像塑造,每个角色与萨利的关系,高剪辑率增加紧张感。单个镜头无法表达某种氛围,但是将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特殊意义的表达,来营造一种类似悬疑的表达。
接受美学认为,在叙事过程中要适度“留白”,以提高观众的参与、认同程度。电影中的“省略”正如美学中的“留白”,需要让观众有更多想象的空间。电影中抽离掉的部分在观众脑海里“还原”,使观众记忆更加深刻,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剪辑技巧上可采用抽离与组接实现某种表达 , 比如影片中对于安全委员会模拟飞行数据的结果,萨利一直强调没有把人为因素纳入考量,而这个结果在听证会上将会对萨利的职业生涯和本次事故调查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个片段中,导演采取“果”与“果”的衔接方式,舍去了空中巴士进行了 17 次演练的部分直接将模拟飞行结果展示出来,随后当萨利提出驾驶员需要反应时间后,影片又给出了两次模拟飞行结果,与之前的大相径庭,这种“果”与“果”的相加增加了观众对于萨利当时在驾驶室上面临的压力和紧张感的未知性,调动了观众的思维,增加了听证会结果的悬念感,随后当逐渐证实萨利的做法是可行的,这时导演将萨利在驾驶室准备迫降的操作展示出来,与之前真人模拟在视觉上有着强烈的对比,在技术上勾连了时空,形成了立体叙事,使单一的听证会情节有了层次感,情感也慢慢递进,证实萨利的确是一名优秀的机长,解开了整部剧的谜团。
四、结论
电影《萨利机长》作为一部典型的反英雄主义的空难电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包括对美国政治的批评。影片的整体结构十分出彩,非线性立体结构叙事加大了影片的信息量,对于萨利的人物塑造并不是进行片面的刻画夸张他的驾驶技术以及拯救 155 条生命的壮举,而是注重这个事件带给萨利背后的影响,用取证的过程还原整个事件的始末。
后期剪辑要根据影片的叙事结构来规划剪辑思路,不仅要有奇观化的效果,更要在众多灾难片中推陈出新,剪辑上更加丰满,使观众得到消遣的同时更能有深刻地思考。
参考文献:
[1] 周新霞 . 魅力·剪辑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36.
[2] 林茂申 . 纪实电影人物形象塑造如何坚持辩证法—基于电影《文朝荣》的评述 . 电影评介 .2018 (14):49-51.
[3] 陈冠男 . 电影《萨利机长》的镜头语言艺术 . 电影文学 .2018 (02):125-127.
[4] 孙延凤 . 结构、悬念与外延 : 论电影剪辑 . 大众文艺 .2019 (15):218-219.
[5] 唐鑫.《萨利机长》的电影叙事学解读.文教资料.2018 (22):59-60+12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