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钱学森的论文坚持放在弟子后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来源: 中国论文网   发布者:lunwenchina.cn
热度0票  浏览392次 时间:2013年7月26日 11:12

 

钱学森的论文坚持放在弟子后


钱学森儿子回忆父亲的“科学报国梦”

 

据相关报道,人民科学家钱学森13年在全国巡展武汉站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展开。儿子钱学刚也是为此专程来汉。

在儿子的眼中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是一位怎么样的科学家呢 ?
记者也是为此专门访问了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 

52年终写下的三段励志名言


此次展览中,有几段钱学森在不同年代说出的名言,让钱永刚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

  “父亲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系铁道系(上海交大前身),1955年回国,此后他一辈子都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竭心尽力。”钱永刚说。

  钱永刚介绍,父亲考入上海交大后,起初学的是铁路工程师,“他想成为一名像詹天佑那样的铁路工程师”。

  “九一八”事变之后,钱学森看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大学没毕业又开始学习航空工程,并在《空军》杂志上发表论文《最近飞机炮之发展》。1935年赴美留学之前,他给同学留言:“我到美国去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有位同学赠言:“祖国待君”。

  “父亲当时还年轻,谈不上对民族做有实际意义的事,但这种选择就是一种社会担当。”钱永刚说。

  1955年,钱学森摆脱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带着妻子和一双幼小的儿女回到中国。

  钱永刚当年才7岁,对于回国还没有多少记忆。后来父亲告诉他,一家人在美国登船时,记者采访钱学森,有人问:“中国这么穷,你回去干啥?”钱学森回答:“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到了1987年,钱学森访问英国时与当地留学生座谈:“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

  “父亲当年已经76岁了,按理说功名成就了,该歇歇了吧?但他觉得国家还不够强大,自己还要继续探索。”钱永刚说。

  第一个导弹研制机构建在普通两层楼里

  展品中有不少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时的文件、图片等,其中一份《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是钱学森于1956年2月在周恩来总理的要求下起草的。

  钱永刚说:“当时中国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党中央下决心发展自己的航空事业,开始研究我们自己的火箭和导弹。我父亲在美国就是做这种航天的规划,对他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他也没有依赖别人。这份意见书,可以说是我国航天发展的第一份规划。”

  在这件展品旁边,有一张不起眼的两层楼房黑白照片。钱永刚介绍,这就是我国第一个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10月。

  “这里原来是一个部队医院,把医院迁走后,包括父亲在内的我国第一代航天人,就在这种环境下开展最早的初创工作。当时在基地的人,他们都是野菜充饥,非常艰苦,国家也不可能给很多钱。在那么一个条件下,全国支持航天事业,把第一枚导弹做成了。”

  艺术给科学创新带来灵感

  钱永刚和妹妹钱永真,是在一个科学与艺术交融的环境中长大的,这不仅得益于“科学家父亲”和“艺术家母亲”的熏陶,钱学森本人,在读书时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爱好者。

  记者在展览中看到,钱学森读大学时吹过次中音号(即现在的法国号),参加过雅歌社、口琴会、管弦乐队等。在他的生平展部分,还有他使用过的相机、自己制作的音箱、留声机等老照片。

  钱永刚说:“我爷爷就是‘海归’,也是搞教育的,他非常注重对我父亲的全面培养,让他课余时间去学绘画、摄影。父亲当时并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到后来才发现,学习艺术是对形象思维的训练,能为将来的科学创新带来灵感。”

  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时,旁边就是波士顿交响乐团训练场,他有空就去听,自己也开始练习。钱永刚说:“这种形象思维的训练不断积累,终于在他28岁写博士论文时爆发了。”

  后来,钱学森还撰写出版了《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

  合著的论文背后的故事

  昨日展出的展品中,有一张钱学森和一名叫张沁文的科技工作者合著的论文,钱学森的名字署在张沁文后面。

  钱永刚特意讲述了这篇论文的由来。

  张沁文是山西省一位普通的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1978年冬,他受到钱学森提出的系统学理论启发,写出《农业系统工程?农业学》初稿,并以书信的形式寄给钱学森,希望得到指导。

  两个月后,张沁文收到钱学森的亲笔回信。从此,他们经常通过书信交流观点、研究学问。

  1980年3月,钱学森赴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时,在太原会见了张沁文,并主动提出与之合作,为中国科协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系统工程普及讲座撰写《农业系统工程》讲稿。

  这一天,钱学森在太原一共只待了3个小时,和张沁文谈话就花了1个多小时。

  钱永刚说:“当年这个年轻人觉得为了这篇论文,花费了钱学森太多时间,想把他的名字放到前面。但父亲认为自己只是文章的修改者,坚持把姓名署在张沁文的后面。”

  在钱学森的帮助下,张沁文最终在农业系统工程的研究中,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家。

  一把破芭蕉扇打了3个“补丁”

  一些细心的观众在展柜中看到一把打了3个“补丁”的芭蕉扇,它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复制件等放在一起,感到十分好奇。

  钱永刚介绍,父亲在生活上要求比较低,过去到了夏天,他一直用扇子,扇子用坏了,哪儿破了哪儿补。开始是他自己粘,钱永刚也替父亲粘过。

  更有意思的是,钱学森一生做事严谨、认真,哪怕是像粘扇子这样的小事。钱永刚说:“你要是给他乱粘,他不高兴,还批评我,‘你就这么干活儿?’那我就动点脑筋,把它粘得很规整。扇子虽然破了,但是补上要像样子。”

  一直到2000年,钱学森家才装上空调。

  钱永刚还记得父亲用过很多年的一块手表,不是什么进口名牌,而是国产的“上海牌”。“他从美国回来时戴的一块瑞士表,用了很多年坏掉了,拿出去修也没修好。后来他就买了一块‘上海牌’。”

  记者黄征 通讯员卢奕 实习生程婷婷 徐婷

 

TAG: 铁道部 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 上海交大 上海学校
上一篇 下一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