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东北农业大学:龙江生物产业科技生力军

热度0票  浏览170次 时间:2013年1月26日 14:39

早在2010年,黑龙江省就将生物产业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黑龙江生物产业在黑龙江省科技厅牵头主抓下,近年来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黑龙江生物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有一支强大的科技生力军,东北农业大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撑作用。

    据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办主任孙占海介绍,东北农业大学创新社会服务载体,成立了“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拓宽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的渠道,搭建了大学生物科技服务产业的综合平台,构建了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将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寓于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中。东北农业大学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生命科学、环境资源、工程技术等涵盖生物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学科领域有机整合,以生物理论创新为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解决提供智力支撑,以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原动力。

    理农结合,引领生物产业发展方向

    为了突出农科院校的生命科学专业特色,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全国率先将生物学与农学相结合,力争以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创新引导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生命科学学院始终坚持“理农结合,学科交叉,支撑应用,引领未来”的方针,立足于应用生物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提升、改造传统生物产业,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所谓‘学科交叉’,就是在生物学内部二级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将生物学与农学、畜牧学、园艺学等专业跨一级学科交叉。事实上,生物领域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果。”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王傲雪介绍说。学院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实现了论文数量向论文质量的转变,同时还积极推进生物技术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变。王傲雪说:“研究要顶天立地,理论研究要有创新,论文发表不能只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生物技术成果要通过落地引领生物产业的发展,实实在在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生物制药、动物繁殖与保健、转基因植物、重组生物制剂等领域产生了一批重要的产业化成果和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成果,为发展生物产业提供了高新技术成果支撑和人才支撑。在植物基因工程领域,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了世界上数据最为完整的启动子数据库,作为共享平台供研究人员下载和植物基因工程使用,并且克隆了大量可用于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的功能基因。目前,学院已经有23个转基因植物进入到中间释放阶段,2个转基因品系已获得安全证书。

    在微生物制药研究领域,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龙江学者、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向文胜教授带领的团队探索和创建了高效发现活性化合物及菌株新方法,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个新菌株,5个新产品,主要应用于兽药研制。其中,米尔贝肟原料药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认证,根据海关出口监测数据,仅2011年就实现出口5873万美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生产此类原料药的国家。

    糖尿病人长期使用胰岛素可能会发生抵抗问题,龙江学者、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李德山团队研发的治疗Ⅱ型抗糖尿病的新药——脂糖素,在病人长期使用胰岛素发生抵抗时,可完全替代胰岛素,使血糖降至正常人水平,这将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新型的基因工程药物,通过与胰岛素完全不同的途径降低血糖,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而且可以常温保存2个月。目前,项目已经进入中试开发阶段并得到了黑龙江省发改委的产业化立项。东北农业大学预计3年内,在世界上率先将该基因药物推向市场,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药物。

    据业内人士统计,在全世界克隆动物研究人员中,华人约占50%。目前在华人取得世界首例的克隆哺乳动物研究中,东北农业大学学子约占30%。2006年,我国首例采用成体体细胞克隆东北民猪在东北农大诞生,近年,龙江学者、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刘忠华教授又对克隆猪的技术体系进行了优化。项目组将尽快推动实现以克隆种公猪为核心、以优质种猪精液为主要产品、以快速改良养猪企业和农户饲养猪群遗传品质为目的的专业化、产业化公司的建立,通过生物技术对东北地区的养猪业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由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岳奎忠研发的奶牛药浴成膜剂,使林甸县奶牛的乳房炎发病率降低了40%,给养牛户带来了较大的效益,也从源头避免牛奶内抗生素残留。

    如果不需要吃“药丸”,只需要吃番茄就可以预防儿童一些疾病如猪流感、脊髓灰质炎等,最高兴的无疑是孩子和他们的家长。王傲雪带领的研究团队就开发了这种集保健、治疗和生长良好于一身的番茄新种质。此外,王傲雪还针对蔬菜水果灰霉病的防治,开发了一种名叫粉红粘帚菌菌株的生防菌真菌,对植物灰霉病、晚疫病、叶霉病等病害均具有较好的治疗和防治效果。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李杰和他的团队通过技术创新,有效克服了传统的酶工业生产方法存在的单位产量低、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等缺点。目前,“黑龙江省酶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农大中心”和“日成酶制剂东北农大研发中心”在东北农业大学成立。研发中心与肇东市日成酶制剂有限公司合作,将在酶制剂分子育种研究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将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探索“产学研”合作发展生物产业的新模式。

    循环开发,助推绿色新农业

    生物产业的新发展,生物科技的新发现、新突破,正在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涉及到气象、大气、土壤等生物科技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东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以863计划、“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省市重大科技攻关、科技成果推广等项目的创新生物技术为核心,遵循绿色、有机、生态、环保理念,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需要,有效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在多种多功能生物肥和畜禽粪便低温快速发酵剂的研发方面,开发出科技含量高、应用技术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系列环保型产品。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姜佰文对记者讲解道,在农业生产中,诸如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的过多使用会造成土壤药害,不仅会影响作物生长,还会长期对轮作中的多种其他作物产生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绝产。但是,生物肥料能够通过活性菌作用释放土壤中原本不易被利用的养分,消除土壤板结,活化土壤当中的微生物,提高植物抗病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解除药害、节本增效的效果。资源环境学院研发的“丰之花生物有机肥”在黑龙江省应用9万多亩,实现有机农产品新增效益2亿元。多功能生物肥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徐凤花开发的“寒区畜禽粪便生物处理与有机肥生产技术”,在零下20多摄氏度仍然保证粪便无害化、有机化降解,发酵温度能够高达60摄氏度以上。徐凤花的低温发酵技术一方面解决了北方冬季常规方法不能进行粪便处理的难题,突破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粪便整治问题,同时又从源头保证了粮食生产的质量安全,为龙江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提供了技术和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项技术在黑龙江省尚志、巴彦、曙光农场等11个地区和农场落地应用,三年来处理粪便40多万吨,生产有机肥类超过15万吨,并获得2012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效率,资源环境学院与黑龙江鑫洋废业实现校企合作。2001年至今共生产生物类产品超过5万吨。2008年,徐凤花还主导成立了“鑫洋肥料东北农业大学研发中心”,实现校企“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

    冬季北方地区的气温都会降到零度以下,造成农村冬季秸秆还田的腐解速度过慢,难以有效利用。东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崔正忠开发的低温快速秸秆生物腐解剂将这些秸秆“变废为宝”,累计促进秸秆还田100万亩,实现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如此,崔正忠还自主创办肥料企业,建立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体系,每年生产微生物秸秆腐解剂2000多吨,累计推广生物产品150万吨。

    黑龙江省是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大省,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运用生物技术将这些资源制成沼气,既能让农民增收,又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据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李文哲介绍,黑龙江冬季寒冷,正常产气不足8个月,并且气压不稳,沼气供暖也满足不了需要。东北农民冬季大多不使用沼气,可是冬季沼气池搁置、冻结,不但影响第二年使用,而且容易造成沼气池损坏。2006年,黑龙江省科技厅将“高寒地区沼气生产工业化试验”作为全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落户东北农业大学。由工程学院教授李文哲代领的项目团队重点针对我国北方高寒地区沼气工业化生产开展研究,选育了两组对稻秆具有较好降解能力的菌系,得到牛粪制取沼气的最佳工艺及控制参数,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们的实验设备可以让1吨牛粪产生40立方米沼气,如果用来发电,能产生60度电。使用不完的沼气还可进行装罐销售,实现沼气的工业化生产。目前,东北农业大学和北大荒牛业已经达成协议,预计将投资1000万元联合建设沼气工业化示范工程,按工程设计标准,一天将处理牛粪80吨,实现利用沼气供热、发电,沼渣生产商品有机肥料的产业化发展。

TAG: 黑龙江省 论文发表 农业发展 工程技术
上一篇 下一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