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
【摘 要】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教师论文发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本语文 生活语文 语文生活
“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多元体系,除语言之外,它还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汉语文所独有的文言文,以及它所负载的各种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然而,现实中我们时常看到语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大街上随处可见青少年们“出口成脏”,校园中到处都是只会学习的 “书呆子”,媒体上经常出现“某大学毕业生生活不能自理”的报道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语文没有走进生活,生活也没有完全接纳语文。
联系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把这种理念落实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化“文本语文”为 “生活语文”,二是化“日常生活”为“语文生活”。
一 化“文本语文”为“生活语文”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主要包括三点:
1.语文讲读与生活接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旧时书斋学子的典型写照,然而今天的一些语文课堂上也存在着这种发霉的学究气。学生所学的似乎是与自己生活无关的“名家名篇”,因为教师所讲更多的是围绕“考试抓分”而来的“阅读分析”、“写作借鉴”。
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智力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语文讲读与生活接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的心灵不但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而且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
2.语文训练与生活接轨
这里的训练,既指语文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接受训练时,便会感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教师论文发表
3.语文教育与生活接轨
思想性是语言学科的性质之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还要注意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学鲁迅的《孔乙己》,我既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让学生以今天素质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一下身边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进而感受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目光……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教育是“非语文”的——如果把“语文”仅仅理解成“语言文字”的话,但我认为它确实是非常“语文”的,因为这些教育无一不是根植于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因而这样的教育不但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它既紧扣着学生的生活,又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无疑对学生具有心灵震撼力。
二 化“日常生活”为“语文生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日常生活与语文接轨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要让学生不但认真阅读课文,而且更应习惯于课外博览,并把这种“阅读”化为人生的一道风景;要让学生不但认真地写好每篇作文,而且更应习惯于写信、写日记、写随笔,不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打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此外,日常生活中,从打电话到会见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从留言条到申请书,从同学争辩到家庭讨论,从糖酒广告到家用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运用。
2.班级生活与语文接轨
多年既教语文又当班主任的教育实践告诉我,班级文化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班级建设也可以与语文素质教育互相促进并相得益彰。既有集体共同追求又有个人心灵自由的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良田沃土。“班级生活与语文接轨”可谓一箭双雕:学生既是在语文实践,又是在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语文训练,又是在班级教育,而这一切又可以结合得如此巧妙而不露痕迹。
3.社会生活与语文接轨
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主人,是当代中国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应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社会生活与语文接轨”,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人生的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社会生活与语文接轨”,并不只指学生的街头活动,也包括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却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关心改革、思考社会的好习惯,那么学生所收获的就不止是不断提高的语文实践能力,更有日益增强的民主、独立、批判、创造等现代公民意识。 教师论文发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要学会生活,在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还中华一个健康而文明的教学氛围和社会环境。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本语文 生活语文 语文生活
“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多元体系,除语言之外,它还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汉语文所独有的文言文,以及它所负载的各种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然而,现实中我们时常看到语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大街上随处可见青少年们“出口成脏”,校园中到处都是只会学习的 “书呆子”,媒体上经常出现“某大学毕业生生活不能自理”的报道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语文没有走进生活,生活也没有完全接纳语文。
联系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把这种理念落实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化“文本语文”为 “生活语文”,二是化“日常生活”为“语文生活”。
一 化“文本语文”为“生活语文”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主要包括三点:
1.语文讲读与生活接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旧时书斋学子的典型写照,然而今天的一些语文课堂上也存在着这种发霉的学究气。学生所学的似乎是与自己生活无关的“名家名篇”,因为教师所讲更多的是围绕“考试抓分”而来的“阅读分析”、“写作借鉴”。
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智力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语文讲读与生活接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的心灵不但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而且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
2.语文训练与生活接轨
这里的训练,既指语文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接受训练时,便会感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教师论文发表
3.语文教育与生活接轨
思想性是语言学科的性质之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还要注意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学鲁迅的《孔乙己》,我既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让学生以今天素质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一下身边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进而感受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目光……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教育是“非语文”的——如果把“语文”仅仅理解成“语言文字”的话,但我认为它确实是非常“语文”的,因为这些教育无一不是根植于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因而这样的教育不但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它既紧扣着学生的生活,又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无疑对学生具有心灵震撼力。
二 化“日常生活”为“语文生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日常生活与语文接轨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要让学生不但认真阅读课文,而且更应习惯于课外博览,并把这种“阅读”化为人生的一道风景;要让学生不但认真地写好每篇作文,而且更应习惯于写信、写日记、写随笔,不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打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此外,日常生活中,从打电话到会见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从留言条到申请书,从同学争辩到家庭讨论,从糖酒广告到家用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运用。
2.班级生活与语文接轨
多年既教语文又当班主任的教育实践告诉我,班级文化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班级建设也可以与语文素质教育互相促进并相得益彰。既有集体共同追求又有个人心灵自由的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良田沃土。“班级生活与语文接轨”可谓一箭双雕:学生既是在语文实践,又是在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语文训练,又是在班级教育,而这一切又可以结合得如此巧妙而不露痕迹。
3.社会生活与语文接轨
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主人,是当代中国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应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社会生活与语文接轨”,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人生的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社会生活与语文接轨”,并不只指学生的街头活动,也包括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却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关心改革、思考社会的好习惯,那么学生所收获的就不止是不断提高的语文实践能力,更有日益增强的民主、独立、批判、创造等现代公民意识。 教师论文发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要学会生活,在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还中华一个健康而文明的教学氛围和社会环境。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