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交流能力的培养
摘 要:“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传达”与“沟通”。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师生进行广泛交流,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交流能力 培养研究生论文发表
《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思维能力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能力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在阐述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说不出,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提不出问题。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很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情感伴随,只有以情为动力、以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所以设计问题时除了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积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这样课堂讨论交流才能在充满情趣、宽松且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四个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的画面,画面上小猴子的车轮是方形的,小猫的车轮椭圆形的,小狗、小兔的车轮是圆形的,让学生讨论,猜猜比赛的结果,最后谁能得第一?最后为学生提供汇报交流的舞台,学生争着发言,小狗为什么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得不了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车轴不在中间。)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通过有趣的动画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供了要思考的问题,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了。
二、重视动手操作过程的语言表述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知识(信息)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才便于传输交流。进行信息加工的的心智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进行表象加工,再通过抽象的认知过程才是认知的全过程,才能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学生通过把圆剪成若干个小扇形拼成了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再通过观察、讨论探索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此时不急于让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说出推导过程,及时通过语言进行归纳、整理,学生们对圆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协同活动,相互支持和调节,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抽象和概括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把握住“生成”,让学生有充分讨论沟通的机会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或大胆质疑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特别是学生所问的内容涉及到教材重点或者极有探讨价值时,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当老师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时,一位学生质疑:“老师,课本和球场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比起球场的四个角显然小得多,为什么说它们的四个角都一样是90度呢?”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角的大小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又如有位老师教学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时,一位爱好乒乓球运动的同学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本质问题,此时,组织讨论就很有意义了。
四、重视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协调发展研究生论文发表
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同他们的语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说话,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也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整理和自我检查,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会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比如“三角形认识”的教学,可先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摆三角形,在拼摆的同时让学生表述操作过程并说明三角形的意义,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便是三角形”。再如教学对“角”的认识,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角”,如三角板、红领巾、五角星中的角,再让学生认识“角的平面图形”,在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组织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了角的表象,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了“角”的概念,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总之,学会“数学的思维”、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交流能力 培养研究生论文发表
《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思维能力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能力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在阐述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说不出,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提不出问题。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很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情感伴随,只有以情为动力、以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所以设计问题时除了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积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这样课堂讨论交流才能在充满情趣、宽松且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四个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的画面,画面上小猴子的车轮是方形的,小猫的车轮椭圆形的,小狗、小兔的车轮是圆形的,让学生讨论,猜猜比赛的结果,最后谁能得第一?最后为学生提供汇报交流的舞台,学生争着发言,小狗为什么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得不了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车轴不在中间。)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通过有趣的动画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供了要思考的问题,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了。
二、重视动手操作过程的语言表述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知识(信息)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才便于传输交流。进行信息加工的的心智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进行表象加工,再通过抽象的认知过程才是认知的全过程,才能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学生通过把圆剪成若干个小扇形拼成了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再通过观察、讨论探索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此时不急于让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说出推导过程,及时通过语言进行归纳、整理,学生们对圆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协同活动,相互支持和调节,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抽象和概括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把握住“生成”,让学生有充分讨论沟通的机会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或大胆质疑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特别是学生所问的内容涉及到教材重点或者极有探讨价值时,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当老师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时,一位学生质疑:“老师,课本和球场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比起球场的四个角显然小得多,为什么说它们的四个角都一样是90度呢?”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角的大小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又如有位老师教学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时,一位爱好乒乓球运动的同学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本质问题,此时,组织讨论就很有意义了。
四、重视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协调发展研究生论文发表
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同他们的语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说话,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也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整理和自我检查,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会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比如“三角形认识”的教学,可先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摆三角形,在拼摆的同时让学生表述操作过程并说明三角形的意义,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便是三角形”。再如教学对“角”的认识,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角”,如三角板、红领巾、五角星中的角,再让学生认识“角的平面图形”,在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组织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了角的表象,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了“角”的概念,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总之,学会“数学的思维”、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