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摘要:在中部崛起战略下,中部地区城市一体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是以城市或城市群经济为主导。长株潭城市群要积极发挥在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借助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城市经济一体化。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产业集群体育论文发表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集群,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出现的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它是基于区域而言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空间集聚现象,是商品流通中相关行为主体的经济组织系统,产业集群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
产业集群具有地域化集聚特点,产业集中的区域逐渐形成地域优势,依靠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条件进行科学分工是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化分工网络,把人才的培训、销售网络的建立、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的供应等全部纳入到专业化分工里。随着产业集群发展,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服务性工种逐步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专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产业集群发展所积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还会带动运输、仓储、电信、餐饮、旅馆、娱乐、教育、卫生、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
二、长株潭城市群及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长株潭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在2007年12月获批"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3+5"地区2009年前三季度实现GDP总量6653.08亿元,总量占全省的79.4%。
作为城市群核心的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25万,分别占全省13.3%和19.2%,长株潭三市2010年第一季度实现GDP1277.21亿元,占湖南省GDP比重的43.2%,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要素聚集能力最强、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和城市群。
(二)长株潭产业集群体育论文发表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完成了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五个网络专题规划。其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率先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长株潭三市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各有侧重,避免重复建设,防止资源的浪费,整个区域初步形成了长沙以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生物医药和食品为主体,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有色冶金为支柱,湘潭则以黑色冶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为重点的产业集群。目前,长沙市结合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沿江以西形成了以高新技术开发区、麓谷、岳麓山大学城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以东布局了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湖南天心环保工业园、长沙新港工业园,一条新的制造工业带正在形成。株洲市通过加快国有大企业体制、技术创新,加强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工业实力进一步壮大,株洲电力机车、硬质合金等一批国有大企业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湘潭市加大了企业技改力度,湘钢,金迪、江麓、湘铝等重点企业近两年技术改造投资达20多亿元,形成了冶金、机电、化纤纺织、精细化工、建材五大主导产业。
三、长株潭发展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影响
优越的交通网络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长株潭三市的品字型格局构成了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金三角",为加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前提条件。产业集群促进了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提升区域竞争力。长株潭地区产业链相关上下游产业企业的聚合,在带动该区域内相关辅助产业服务业聚合的同时也引致区域商品服务市场的一体化,对全省的经济发展起先导和辐射作用。产业集群能引致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内部的专门化程度也势必增强,而伴随分工深化而来的创业机会的增加,必然吸引更多企业家的活动。区域内部形成专门的劳动力市场,市场中就业信息丰富,有着更多的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从而引致各类人才的集聚。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不同空间经济主体间为了获取生产、消费等利益,而产生的市场一体化过程。长株潭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减少了要素的流动费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区域间要素流动的障碍,从空间上扩大了市场范围,为产业集聚的深化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并为生产要素流动所形成的经济集聚提供了空间载体,将产业聚集形成的外部经济有效地转化为区域的内部经济。
长株潭的综合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存量资本优势都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三市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互补性、相似性和粘和性也为城市群从整体区域经济的范围内进行产业整合,构建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利的平台。长株潭地区的丰富资源也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充分的生产要素。三市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品牌,如千金药业、九芝堂药号、三一重工、宾佳乐乳业、金茶集团、北汽福田等等,是推动城市企业集团化,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力量。长株潭城市群具有构建产业群的人才、科教资源优势。它是湖南高校的密集区,尤以长沙岳麓大学城最具规模。湖南近63%的高校集中在长株潭,科研单位及科技人员也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它聚集了全省90%的科研人员和80%的科技成果。在湘院士28人,全部集中在长沙与株洲。这为长株潭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创新体系核心孵化器以及人才智力资源。
四、长株潭发展产业集群中的问题及建议体育论文发表
第一,外部环境建设有待加强。政府政策、社会化服务体系与集群式发展模式相矛盾,现行的各种政策和体系多是根据行政区域或行业分类进行制定或建立,而成熟的产业集群是由众多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所构成。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要素流动障碍,创造开发的的经济环境。要淡化政府的领导和干预,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包括预期和自我实现机制来引导产业形成集群。
第二,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不足。三市缺乏在全国同行业有影响的优势产业群和大型企业集团。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使用的结构相似系数计算,长沙与株洲结构相似系数为0.409,长沙与湘潭、株洲与湘潭的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248和0.245,结构相似程度较低。但长株潭产业集群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主导产业产品链条短,带动作用不明显,严重制约集群效益发挥。因此要确定易形成集群的优势产业开始,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优先发展产业链长,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缺乏创新平台。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量少且相对百分比低,大多中小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停留在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低水平往返式生产上。观念上的障碍使许多企业在进行自我积累的蜗步式发展,产业资产积聚速度过慢,难以做强做大。要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鼓励设立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吸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落户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一体化最终将实现三市交通同环、电力同网、信息共享、金融同城和环境同治的格局,达到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形成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化的网状城市群。
参考文献:
[1]钱志新.产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蔡宁,吴结兵.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刘礼.长株潭一体化中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4]舒朝普,长株潭城市群全面提速[J].中国外资,2009.
[5]张艺凡.论"中部崛起"与长株潭经济圈发展[J].中国商界,2009.体育论文发表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产业集群体育论文发表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集群,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出现的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它是基于区域而言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空间集聚现象,是商品流通中相关行为主体的经济组织系统,产业集群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
产业集群具有地域化集聚特点,产业集中的区域逐渐形成地域优势,依靠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条件进行科学分工是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化分工网络,把人才的培训、销售网络的建立、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的供应等全部纳入到专业化分工里。随着产业集群发展,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服务性工种逐步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专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产业集群发展所积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还会带动运输、仓储、电信、餐饮、旅馆、娱乐、教育、卫生、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
二、长株潭城市群及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长株潭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在2007年12月获批"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3+5"地区2009年前三季度实现GDP总量6653.08亿元,总量占全省的79.4%。
作为城市群核心的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25万,分别占全省13.3%和19.2%,长株潭三市2010年第一季度实现GDP1277.21亿元,占湖南省GDP比重的43.2%,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要素聚集能力最强、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和城市群。
(二)长株潭产业集群体育论文发表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完成了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五个网络专题规划。其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率先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长株潭三市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各有侧重,避免重复建设,防止资源的浪费,整个区域初步形成了长沙以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生物医药和食品为主体,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有色冶金为支柱,湘潭则以黑色冶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为重点的产业集群。目前,长沙市结合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沿江以西形成了以高新技术开发区、麓谷、岳麓山大学城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以东布局了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湖南天心环保工业园、长沙新港工业园,一条新的制造工业带正在形成。株洲市通过加快国有大企业体制、技术创新,加强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工业实力进一步壮大,株洲电力机车、硬质合金等一批国有大企业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湘潭市加大了企业技改力度,湘钢,金迪、江麓、湘铝等重点企业近两年技术改造投资达20多亿元,形成了冶金、机电、化纤纺织、精细化工、建材五大主导产业。
三、长株潭发展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影响
优越的交通网络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长株潭三市的品字型格局构成了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金三角",为加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前提条件。产业集群促进了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提升区域竞争力。长株潭地区产业链相关上下游产业企业的聚合,在带动该区域内相关辅助产业服务业聚合的同时也引致区域商品服务市场的一体化,对全省的经济发展起先导和辐射作用。产业集群能引致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内部的专门化程度也势必增强,而伴随分工深化而来的创业机会的增加,必然吸引更多企业家的活动。区域内部形成专门的劳动力市场,市场中就业信息丰富,有着更多的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从而引致各类人才的集聚。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不同空间经济主体间为了获取生产、消费等利益,而产生的市场一体化过程。长株潭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减少了要素的流动费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区域间要素流动的障碍,从空间上扩大了市场范围,为产业集聚的深化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并为生产要素流动所形成的经济集聚提供了空间载体,将产业聚集形成的外部经济有效地转化为区域的内部经济。
长株潭的综合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存量资本优势都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三市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互补性、相似性和粘和性也为城市群从整体区域经济的范围内进行产业整合,构建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利的平台。长株潭地区的丰富资源也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充分的生产要素。三市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品牌,如千金药业、九芝堂药号、三一重工、宾佳乐乳业、金茶集团、北汽福田等等,是推动城市企业集团化,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力量。长株潭城市群具有构建产业群的人才、科教资源优势。它是湖南高校的密集区,尤以长沙岳麓大学城最具规模。湖南近63%的高校集中在长株潭,科研单位及科技人员也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它聚集了全省90%的科研人员和80%的科技成果。在湘院士28人,全部集中在长沙与株洲。这为长株潭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创新体系核心孵化器以及人才智力资源。
四、长株潭发展产业集群中的问题及建议体育论文发表
第一,外部环境建设有待加强。政府政策、社会化服务体系与集群式发展模式相矛盾,现行的各种政策和体系多是根据行政区域或行业分类进行制定或建立,而成熟的产业集群是由众多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所构成。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要素流动障碍,创造开发的的经济环境。要淡化政府的领导和干预,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包括预期和自我实现机制来引导产业形成集群。
第二,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不足。三市缺乏在全国同行业有影响的优势产业群和大型企业集团。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使用的结构相似系数计算,长沙与株洲结构相似系数为0.409,长沙与湘潭、株洲与湘潭的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248和0.245,结构相似程度较低。但长株潭产业集群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主导产业产品链条短,带动作用不明显,严重制约集群效益发挥。因此要确定易形成集群的优势产业开始,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优先发展产业链长,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缺乏创新平台。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量少且相对百分比低,大多中小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停留在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低水平往返式生产上。观念上的障碍使许多企业在进行自我积累的蜗步式发展,产业资产积聚速度过慢,难以做强做大。要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鼓励设立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吸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落户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一体化最终将实现三市交通同环、电力同网、信息共享、金融同城和环境同治的格局,达到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形成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化的网状城市群。
参考文献:
[1]钱志新.产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蔡宁,吴结兵.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刘礼.长株潭一体化中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4]舒朝普,长株潭城市群全面提速[J].中国外资,2009.
[5]张艺凡.论"中部崛起"与长株潭经济圈发展[J].中国商界,2009.体育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