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思考

热度0票  浏览109次 时间:2010年8月25日 16:23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能力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再次要培养成熟的大学生就业观;最后要构建务实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将更加突出,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每一个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创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应对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 
  一、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1.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近几年,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但由于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人才供给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依然有l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比2o07年增加64万人,20o9年将突破600万人。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众多知名企业纷纷裁员,导致失业人数骤增,这无疑给今年大学毕业生增加了更大的就业压力。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感到盲从,不知如何去面对。所以,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对大学生及时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就业能力,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2.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所高校只有拥有较高的就业率,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信誉,才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才会有较好的生源。而多数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眼光亦不长远。为使大学生更好地在毕业时实现其人生理想,我们必须对其加强就业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素质和就业率,促进学校各项改革进行,从而有利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3.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缺乏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以及自己对职业适合性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当大学生离开学校去求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才发现自己尚未做好就业准备。特别是在职业性质的认识、职业对技能的要求、从求学到工作的角色转变、自身心理素质养成及对社会的了解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方知在校期间忽视了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了求职,有的学生无心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少面向基层就业的信心和决心,四处出击,有的推荐表、求职信遍地撒放,有的在选择什么职业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有的择业目标不明确,人云亦云,求职中处于焦虑、失落、困惑之中,等等,从而导致了择业过程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在择业时,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忽视了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为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所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忽视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造成了“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被动局面。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近几年各高等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组织双选洽谈会,提供需求信息,等等。但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1.就业指导工作历史短、经验少 
  建国后数十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实行按计划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制度,至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改革就业体制,国家开始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分步骤、分层次进行改革。十四大以来,特别是1994年以来,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中,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到2000年,经过近20年的改革发展,通过“择优分配”、“供需见面”、“推荐择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环环相扣、步步深化的改革阶段,可以说,一个以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指导有机结合、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为特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已经初步形成。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就业指导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发达国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以“市场就业制度”或“自由就业制度”为基础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十多年“市场化”的就业实践,差距无疑是巨大的。 
  2.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乏系统性。各高校的“一把手”工程还远远没有落实到位,校院二级管理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尚未普遍建立并有效运转;就业指导教师尚没有完全配备,同时也难以担当起应尽的职责。二是缺乏针对性。目前,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人难。原因在于高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从形式上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多数停留在举办讲座、现场招聘和提供信息方面,缺乏系统的、分类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三是缺乏时效性。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在毕业以前进行,满足于解决就业率问题,而较少从社会需求、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等角度进行指导。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探微 
  1.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要尽快构建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落实“一把手”工程,完善“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内工作体系。做到指导观念全程化、人员结构全员化,研究就业市场动态,为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参谋和指导。 
  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是一个思想教育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最终实现学生正确择业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成熟。第一阶段:职业启蒙阶段,主要对象是大一新生。就业指导应着重于就业形势的认知、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明确专业方向,认清当前形势下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对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做出合理规划。第二阶段:职业素质拓展阶段,主要对象是大二、大三学生。就业指导应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定向的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进行毕业定位。第三阶段:就业素质提升阶段,主要对象是大四毕业生。重点应是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实践,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各专业课教师要树立以指导就业工作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就业指导思想。作为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树立帮助毕业生就业的责任意识,彻底摒弃就业工作只是学生工作干部的任务的模糊思想。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中,要注意渗透就业指导的内容,通过加强专业教育,促进学生自觉提高专业认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最终实现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立足专业而不断发展的就业理念。 
  高校要实现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全员化,即形成一套以就业指导中心为核心,各院、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就业指导队伍。同时,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取得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共同协作,保证就业指导工作协调、有序地开展。 
  2.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 
  高校要认真落实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就业形势和政策,及时传播职业信息和社会各种职业的需求预测,提供需求信息,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架起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把分散的、零碎的指导和服务提升为完整的、系统的指导和服务。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积极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国家正在积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对教育系统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紧急动员和全面部署,出台了七大举措。同时,教育部正在与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出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等四方面十一条政策,以有效应对当前形势。另外,《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实施也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政策的出台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及时传达给学生。 
  3.培养成熟的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观念教育的重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从更深层次上提醒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与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多元、多形式的就业观。就业观的多元化和多形式化是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结构紧密相连的,只要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论是在何种所有制经济中工作,做何种工作,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会大有作为的。大学毕业生应摒弃传统的择业观,确立多元化、多形式化的就业观念,开辟更多的就业领域,寻找到更多更为理想的就业机会。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要放平心态,不要再期望享受到很多年前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的就业待遇。大学毕业生要眼睛向“下”,多考虑去基层锻炼;以退促进,目光放得更长远。当前基层特别需要有知识、有素质的现代化管理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解决了基层、社区急需人才的问题。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配合相关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工作,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引导,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在基层锻炼成长成才的校园风尚。 
  4.加强引导,构筑务实的大学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 
  面对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校首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人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在面向市场“能创业,创好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主要抓好以下环节:第一,构建以“四结合”、“双证书”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第三,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平台+模块”理论教学体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也推动了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其次,高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再次,搭建校内、校外两个平台。高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基地、职业见习基地,形成多种形式的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校外平台,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最后,为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高校应积极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鼓励学校后勤服务部门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可能的设施服务。应出台有力措施,推动学校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为致力科研的毕业生提供助研岗位。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TAG: 大学生 就业 思考 形势 指导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