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热度0票  浏览121次 时间:2010年9月02日 14:09
 论文关键词:市场  大学生就业指导   工作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新的毕业生资源配置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就国家而言,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佳利用,人力资源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不但减轻国家就业压力,而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学校而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毕业生而言,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又一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原因 
    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等“结构性矛盾,’;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便会失衡,导致“就业难”。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高校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地方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具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部分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现象。高校扩招后,有些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有些高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专业教育更是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差,动手能力不强,一些学生则高分低能,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虽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个公平、公正、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信息、网络、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这些都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导致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就业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将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此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高校盲目扩招与就业岗位间的矛盾等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2、主观原因 
  一方面,大学生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能力下降。部分大学生进校后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专业知识掌握较差,只能勉强毕业;有的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世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现在用人单位普遍看重毕业生的人品和能力,对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偏偏又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另外,很多毕业生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创造性较差、独立性主动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等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还因为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他们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同时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毕业生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普遍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金饭碗”;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工作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优越、待遇高、有出国机会等等。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总体当中,期望的就业单位及其性质先后排序是:高校、科研单位(占31.7%);国家机关(占30.7%);三资企业(占24.1%);国有企业(占5.9%);私营企业(占4.2%);自主创业(占3.3%)。毕业生普遍认为高校、科研单位和国家机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较高,工作相对稳定,法制环境较好,有利于实现自身在学术上的价值追求。川 
  二、以市场为导向,开创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 
  (一)社会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效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转最终必须依靠法律的制约作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权、用人单位的选人权和政府为保障公平竞争的就业法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的条件。如果无法可依,高校就业市场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状态,毕业生、用人单位及高校三者之间的权限、责任、利益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要保证高校就业市场有序、正常运作,解决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就业后的劳动关系、就业协议书法律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就应该尽快出台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法律法规,它们有助于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市场环境,更能保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各方合法权益,使就业市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能够进一步监督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作,保证高校就业市场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有效地防止市场畸变。 
  (二)学校方面 
  l、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完善的保障机构是构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前提和条件。就业保障体系包括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资金配置等诸多内容。【2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下的产物。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工作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规模小,人员少,满足不了难度越来越大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就业指导人员普遍缺乏系统、专业的业务学习,使得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学校应加大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教育部[2002118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它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例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一tk,理研究,计算机应用、毕业生就业与管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的法规研究,人才市场营销及人才需要趋势研究,国外就业制度比较研究等等都与就业指导工作紧密联系。还有诸如求职应聘技巧、人际交往礼仪、职业道德修养、职业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等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都是每一个就业工作人员,特别是就业指导老师应该掌握的。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与中介,特定的岗位与特定的工作角色决定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脱离社会与市场,必须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市场,了解行业就业状态与动态,并拓展就业市场,探索就业指导的新路子、新举措,以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2、设立和实施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从培养教育的全过程人手,使“全程就业指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让学生一入学就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热情,挖掘潜能,从而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同时使学生掌握大量本科教学以外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就业资本,获得更多的就业途径。 

  3、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广开就业渠道 
    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基础。作为学校学生就业指导部门,要针对毕业生制定具体的就业工作计划,结合本校的各专业特色及学生素质情况开展就业“促销”活动,如:把毕业生的专业、课程设置等情况、毕业生生源情况及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等相关信息、编印成册发送到用人单位,提早广泛宣传,同时分赴市、区(县)就业服务部门、人才服务中心、用人单位直接推销毕业生。结合网络大力宣传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宗旨。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疏通“供需,’双方感情,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特点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反馈等情况,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和反馈信息。 
    4、瞄准西部大开发,发展就业市场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而作出的带有全局性的伟大战略部署。西部开发中的各项重大的项目,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完整的系统工程。这些系统工程从布局设计到施工并投入生产运行,除需要巨额投资外,更需要大批的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需要大批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大军的投入和辛勤劳动。西部地区人才奇缺,这就为我国高校毕业生提供了用武之地,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高校要树典范,立先进,鼓励、引导毕业生不失时机地积极投身到西部地区的开发中去建功立业。 
    5、以内合观念拓展就业市场。 
    内合策略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原则下,某一区域的高校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行业影响力、现有市场占有率,通过高校之间的联盟方式,联手打造更大的就业市场,形成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使就业市场成为区域乃至全国颇有影响力的就业市场。高校间的联盟方式已经得到了社会普遍的公认,这种方式既可以共同开发和争夺市场,又可以共享或占领市场所带来的利益份额。 
    6、以外联观念建立“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巩固就业市场。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建设,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建立广泛而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是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长盛不衰的关键。[3] <P156’高校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形成“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友好合作与联系,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捆绑式”联合体,从而达到双赢。通过这一联合体,一方面可以把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达到双方互为基地,互惠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形式,把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机制与氛围带进校园,培养学生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就业市场机制,让高校按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决定招生规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以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毕业生方面 
    1、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劳动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将是一种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即使大学生的初次就业不理想,以后还可以有多次的择业、就业机会。因此大学生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业了,也可能会失业,可能会下岗,然后再一次就业,一个人很难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要克服由此造成的思想压力与心理负担,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 
    2.树立市场竞争的就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从根本上讲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必然要在就业市场得到充分的反映。同时,树立竞争就业观也是由当前及今后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决定的。因此,毕业生对竞争就业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具体说来,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的必然性,认识到失业是社会的正常现象,适度的失业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率;二是要自觉培养竞争就业的进取精神,在就业舞台上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抓住每次机遇竞争就业;三是平时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竞争活动,为未来的就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TAG: 毕业生就业 大学 导向 指导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