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浅谈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实现机制与主要对策

热度0票  浏览132次 时间:2010年10月21日 10:54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职能 实现机制
   论文摘要:该文在分析高校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职能内涵的基础上,认为高校面向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实现机制应当是包括学生本身、高校与学生、高校 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机制以及为建立这样一种互动机制而建立的其他配套机制,并分析了这种机制的内容以及实现的主要对策。
  一、高校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职能实现机制的含义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而要实现这一系统的功能,必须有一套与功能相适应的实现机制来保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高等学校同样需要一套合适的运行机制。所谓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高校面向 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实现机制也就是高校面向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构成及其各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高校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高 校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职能的实现不仅仅依赖于内部的结构,同时也与大系统内的其他子系统的运行有着密切关系,因为系统论的观点告诉我们,任何 一个系统都具有封闭和开放的特点,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以及信息的筛选过程。所以,高校面向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实现机制应当是包括 学生本身、高校与学生、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机制以及为建立这样一种互动机制而建立的其他配套机制。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机制,高校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教 育职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二、高校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实现机制
  (一)建立高校学生“学习一生活一社会实践”的互动机制
   从群体规模上看,高校学生是高等学校内规模最大的群体,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日常运行和日常管理。因此,实现高校面向社会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能,应 该将他们纳入到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关系自身利益的高校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来。要实现 这一目标,我们的高校有必要建立起高校学生“学习一生活一社会实践”的互动机制。
  “学习一生活一社会实践”的互动机制的运行策略在于通过拓 宽学生的学习、生活视野,拓展他们学习、生活的内容,将课堂教学、课余生活和社会实践都纳入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范畴之内。换句话说,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不仅体现在高校课堂教学之中,同样应当体现在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这样,高校学生将在一个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中成长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一生活一社会实践”互动机制中的“社会实践”应是一种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实践,它包括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社会实践、其他 校园社会实践以及在校外进行的有组织的和非组织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巩固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这些多样性的社会实践中学 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必须学会的人生课程,这些人文素养也是社会在选择人才过程中非常看中的方面。高校在建 立这一互动机制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本人的主动性,同时更要为学生的“学习一生活一社会实践”的互动提供科学合理的素材和正确导向,这样,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至于漫无目的、无所事事。
  (二)建立“高校一学生”的互动机制
   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这是任何一所高校都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也是国家教育部一再强调的工作重点。教学的对象是谁?当然是学生。教学的内容是什么? 作为高校,教学内容与初等教育不一样,它以专业知识与高深学问作为传授的内容。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几乎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和建立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程体系,或者即使开设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也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学校讲授这些课程的专职教师也相当缺乏。
   我们认为,高校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当是一个教育和影响的综合体,它的内容和形式不仅仅体现在显性课程教学中,它应当还有其他形式的载体来承载人文 素质教育的信息,比如高校具有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人文精神以及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等,这些载体属于隐性课程,它是传承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信息最有效的载体,这在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认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当在人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将人才所应 具有的社会性品质融入其中。要实现这一点,建立“高校一学生”的互动机制是一种有效选择。

  建立“高校一学生”互动机制能够鼓励学生 参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的管理,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他们在参与学校建设和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处事、学会发 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在形式上,在内容上为培养高校学生面向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三)建立“高校一社会”的互动机制
  建立“高校一社会”的互动机制有助于高校在学校、社会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这种互动中去体验社会价值,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尽快地融人社会是非常有效的。
   所谓“高校一社会”的互动机制,指的是,一方面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高校要主动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主流文化和时代精神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要积极 主动地将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引入到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之中,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具有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的高校, 要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精神,将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内化到高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不仅要培养优秀的学生,更要主动地向社会推介自己的优秀产品—— 高校学生,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价值。正是在这种“索取一奉献”的辨证关系中,高校获取社会的精华,同时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精华。
  三、建立实现高校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职能机制的主要对策
   在实现高校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过程中建立高校学生“学习一生活一社会实践”的互动机制、“高校一学生”的互动机制和“高校一社会”的互动机 制,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提升当他们的品格价值。但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要真 正建立起这三种互动机制还存在观念和制度上的一些不利因素,需要高校在办学实践中从理念和制度层面上制定和采取有效对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最大限度地实 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一)改革和加强高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
  大学生素质结构包括个体特殊层面的素质和群体一般层面上的 素质。个体特殊层面上的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身体素质、心里素质等基本素质。而群体一般层面上的 素质又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与大学实施专业教育相适应的专业素质;第二层次为带有学科综合性特征的科类素质;第三层次为大学教育意义上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文化素质。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实践中忽视的往往是群体一般层面上的科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尤其是科类素质。高校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在加 强大学生的科类素质、与大学教育相适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也是建立高校“学习一生活一社会实践”的互动机制的目的之一。所以,切 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显得非常必要,是高校实现面向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职能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加强高校学科、专业、课程建设,需要高校在课程结构上进行优化,使其与培养和拓展大学生学科专业素质相适应。我们认为,高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四个模块:一是文理相通的通识课程,目前主要包括“两课”类课程和数学类基础课程、大学英语、体育等 全校通识课程;二是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是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学科范围内的通识课程;四是拓展学生专业、学科视野的学科之间的通识课 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打破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专而不通”的格局,从而促进高校学生获得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科类素质,最终形成综合素质。
   高校在改革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当在课程建设上有所作为。我们认为加强高校课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创新高校课程建设理念。我们不应将高校课程建 设仅仅停留在课程本身和课堂教学范围内,而要将课程延伸至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当中;另一方面,要提高课程建设者和实施者自身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者要有眼 光、有洞察力,组织编写或选择市场上能够反映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从而保障教材内容具有时代性。而作为课程实施者的高校教师,在讲 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善于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善于将教材内容蕴涵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准确地传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同时还应以自身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 生,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身教甚于言教。

  (二)确立高校民主管理的理念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 明,高等教育民主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并不是现当代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管理的专利。早在中世纪大学起源时就出现了两种类型的大学,教师大学和学生大学,这实际 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学生大学可以看成是高等教育民主管理理念与实践的起源。1968年,法国由于教育民主化的主张在战后一直未能广泛 地贯彻实施,教育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加上大学生和社会各界对法国当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终于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史称“五 月风暴”。 ‘‘五月风暴”所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法国政府出台了战后一个重要法案——《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确立了大学“自治、参与和多科性”三大办学 原则。“参与”的原则在法律上为大学实施民主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在参与大学管理中的地位,极大地冲击了高等学校特权管理的思想和现象。
   尽管高等教育民主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我国却还有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层次偏上。二是高校在很多方面仍 然存在着管理特权现象。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形成习惯于接受、认同和被动的思维定势,不利于调动和发挥高校学生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 他们毕业后尽快地融人社会。
  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管理育人问题的解决,“高校一学生”互动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民主管理理 念的实践。客观地说,.民主管理的理念在大多数高校的管理实践中都有所体现,只是层次上有所差别。我们所提出的高校民主管理理念主张应将学生群体纳人到高 校管理的实践当中,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范围,提高学生管理的主体地位,从而在高校管理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参与管理过程中激发和鼓励他 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品质和人文素养。这应是我们高校确立民主管理理念的终极目标所在。
  (三)确立“封闭一开放”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系统论的研究说明,系统要实现自己的功能,必须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信息交流通道,外部信息通过筛选进人到系统内部,经过系统运行机制的加工处理之后 再输出到系统外部,从而实现系统的自身功能。正是由于系统具有这种“封闭一开放”特征,系统才得以正常运行。这已为实践所证明。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要实 现高校面向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职能,就要有“封闭一开放”的理念,通过学校和学生的加工处理,逐渐将社会和高校自身的有益要素(比如时代精神、高校的传统 文化和精神、高校的自主创新意识等)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形成一个新的自我之后再去影响和改造外部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系统的功能得以实现和扩大,因此,要 真正建立起“高校一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就有赖于我们确立一种“封闭一开放”的理念,这是建立并完善这一机制的前提和基础。要贯彻这一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可以从确立观念人手。
  I.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生活化的观念
  高校课堂教学固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 地,但对于身心已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单纯的说教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光。高校的管理者、尤其是学生管理者应主动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充实到学生的生 活实际当中,由人文素质教育课堂化逐渐向人文素质教育生活化转变,将时代精神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文品质融人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让学生生活在浓郁的人文教育的 氛围当中,在分辨、获取人文素质教育信息过程中感知和体会人文精神。
  2.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化的观念
  高校管理者在办学实践 当中应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化的观念。所谓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化,指的是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一方面要将过 去社会积淀下来的传统优秀文化、当前社会新生成的优秀文化成果、反映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等先进要素主动引进校园,另一方面又要主动地引领学生参加社会实 践,融人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当中,提高他们对社会的感知能力、洞察能力以及社会免疫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TAG: 对策 高校 人文 素质教育 职能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