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试论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谈对远程教育质量的认识——基于“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实…

热度0票  浏览96次 时间:2010年11月09日 13:13
论文关键词:远程教育质量 社会标准 教育标准 社会需求 适应性
  论文摘要:质量标准是远程教育的永恒主题。目前,在远程教育质量的教育标准上,已相对清晰且可操作,但远程教育质量的社会标准却相对滞后。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角度分析远程教育质量的社会标准,并结合“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的结构设计、实施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实践,探讨远程教育质量的社会标准的操作原则,便于我们从社会标准角度提升远程教育的质量。
  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职工学习论坛”上,一位工人讲述了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他说:“我借助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用了七年的时间从一名初级工成长为一名高级工,而借助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远程教育,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从高级工成为了技师。”这位工人的经历从侧面显示了远程教育在成人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远程教育能够、也最应该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对社会组织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这个意义出发,远程教育的质量就不仅要有学校教育的标准,而且还要兼有社会服务的标准。也就是说,远程教育的质量是需要站在其对社会需求适应性和服务性的角度来审视和评判的,实际上这也是教育为社会服务本质的回归。本文结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和北京市总工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的具体实践。从社会标准的角度谈谈对远程教育质量的认识和理解。
  一、远程教育质量的杜会标准
  远程教育的质量评判既要有教育标准,也要有社会标准,应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但以往的评判多为教育标准,很少关注社会标准。而在市场经济中,衡量产品和服务的最重要的标准是需求方(消费者)的满意度。根据世贸组织协议中的有关规定,教育属于市场中的服务业大类(远程教育最具有这方面特征),因而,我们可以仿照市场经济中对质量的评判标准,即需求方的满意度来思考远程教育质量的社会标准。
  1.需求方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学历教育领域,需求方就是学习者,二者是统一的,而且学习者经过了层次划分,某一层次的教育针对某一层次的学生。但在知识经济时代,需求方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首先,作为需求方的主体——社会学习者,其情况远比学历教育的学习者复杂得多,其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差异很大。其次,如果是社会有组织培训,需求方还包括学习者所在的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政府机构等。以“工程”为例,需求方除了职工学员外,还包括职工所在企业, “工程”的组织方(工会、教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局等),甚至还包括给本项“工程”提供经费支持的北京市政府以及社会舆论。他们都对“工程”抱有一定的期望和需求,都对“工程”的质量有监督权和相应标准。所以,虽然远程教育的质量效果最终体现在个体学习者身上,但如果不能满足其他几方的需求。特别是企业的需求,其教育质量是难以得到认可的。
  2.满意度的多元化和相对化
  需求方的多元化态势,必然带来对教育质量满意度的多元化和相对化。就像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对质量的满意要求是不同的:有的人要实用,有的人要感觉,有的人要价格,有的人要质地,等等。而且这种满意常常是以一种相对式满意呈现。一项高质量的产品往往兼有较多需求者的满意度,且在同类产品比较中具有较高的满意值。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更多具有外延的色彩,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育的狭窄领域。以“工程”为例,需求方有学习要求、有企业发展要求、有政治要求、有模式探索要求,等等。总之,这是一种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要求。这种教育质量就不单单是教学方面的内容,还要涉及教育的理念、教育的设计、教育的服务、教育的形象、教育的价值衡量等,甚至包含教育的文化和感情。
  二、远程教育质量社会标准的具体操作与校正
  在长期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提升下,远程教育拥有了一套清晰且可操作的教育标准。但远程教育的社会标准却是相对滞后的。更重要的是,它无法从现有的教育操作模式中分析和演绎出来,需要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完善。以“工程”而言,其社会标准是在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中得以彰显的,在此,通过“工程”三年来的实施,笔者尝试归纳几点与远程教育质量社会标准相关的操作原则:
  1.分析需求者及其需求
  远程教育质量社会标准的基础是“需求者的满意度”,所以,首先要确认需求者是谁?他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如前所述,除了直接的学习者外,对于“工程”这样一种有组织的培训而言,企业、行业、政府机构等都可能是需求者(我们将这些非个人的单位统称为组织)。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形来看,由于个人接受继续教育和安排继续学习还远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因而组织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就显得更为重要,常常需要引发组织的需求而带动和引发个人的学习需求。由于组织的政策和经费的提供才保障了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这是远程教育在分析需求方时要特别注意的。
  在明确了需求者后,我们还要仔细分析需求者的需求,这是远程教育质量社会标准的基础。以本“工程”为例,工会的需求:通过这项培训,要能够提高工人的素质,增强职工的职业能力和维权能力,实现工会所承担的教育任务;教委的需求:通过此项培训,寻求到在新形势下职工教育新的发展途径;企业的需求:此项培训能使企业发展得到真正的实效,起到明显的投资效应。特别是在教育培训的形式上,要考虑到“工学矛盾”,尽量不影响工作;职工的需求最多而且最复杂:培训是否实用,是否好学,学了有什么好处,学习支持服务怎样,能否提供随时、随地、对日常工作和生活影响不大的学习,等等。
  基于此,为了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必须充分掌握需求者及需求的信息。这其中,有些信息不一定都与教育有关,甚至有些信息还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偏差,这就要对需求进行转化和校正。此外,某些需求还可能是相互制约的,为了保证教育质量也需对其进行平衡和协调。

  2.对需求进行转化与校正
  实际上,社会需求往往不是直接的教育培训需求,而是组织生存和发展、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比如,北京市委组织部就提出他们需要有一种能够有助于提升区一级干部执政能力的培训(如果能够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就认为是高质量的培训);再如,北京市总工会提出需要一种能够提升职工职业稳定和发展能力的培训;至于企业,往往提出的是企业的发展规划;而职工则关注其工作的稳定和日后的发展。这些生存和发展需求都需要远程教育机构将其转化成教育培训的需求。这种“转化”能力将成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基本功,它是质量的基石。需求搞错了,再好的教育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但是,只是知道需求方的需求还不够,还要对这种需求进行校正。教育培训与其他服务业不同,它要对人,即对“消费者”进行“加工”,这种“加工”往往会使教育培训方和需求者之间产生矛盾。一般说来,社会需求者,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社会培训对象的需求,容易追求眼前和片面,而忽视长远和整体;容易关注学了就用的具体技巧,而忽视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可能也是社会标准的某种局限性,这时就需要用教育标准进行某种校正(注意,只是某种),以保证“正确地做事”,维护需求者的长远利益。
  3.要在“教育外”下工夫
  从社会需求者那里准确地了解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隔行如隔山”,由于行业的隔阂,了解跨行业的需求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加上教育行业有些“清高”,往往缺乏低下身来潜心研究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需求者自身的限制,往往很难准确地表述出自己的需求。所以,要想真正了解需求者的需求, “教育外”的功夫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培养与需求者的感情,要与他们有共同语言,就必须了解他们的领域和工作,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和默契。
  三、“工程”的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远程教育质量社会标准如何操作,下面我们以“工程”为例,从其结构、实施以及教学管理设计等方面如何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进行详细阐述。
  1.“工程”的设计与实施面临多元化需求
  “工程”面对的是多元需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北京市政府要建立学习型社会,提高全体市民的素质;
  (2)工会要加快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提高职工维权的能力与水平;
(3)教委要提高职工教育的水平;
  (4)劳动局要扩大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的普及;
  (5)企业要提高职工素质,更好地管理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要求培训尽可能低成本,符合企业的生产节奏;(6)职工要稳定岗位,提高竞争力和争取更好的待遇。同时要求培训真正适合他们的需求、口味和接受能力。
  2.工程的结构设计满足多元化需求
  这些需求代表了社会对该工程培训的质量标准。不满足这些需求,工程的内涵设计再好也难以推广。所以,工程定位在培养一直被忽略的广大基层一线职工的通用职业素质上,进行绝大多数广大企业和职工(跨行业、跨岗位、跨背景)都需要的通用能力的培训。其次,为了满足广大职工学习延续性的需求,工程设计了通用能力阶段的培训与电大开放教育的学历教育和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续接的通道。另外,工程在实施上以各级企业培训机构、各级电大和社会力量为培训站点的教学支架。它外设学习课堂,吸纳企业的优秀资源进入工程,将企业的内部培训与工程的整体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方便职工学习。“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满足了政府和工会的期望,满足了企业和职工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打破了知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之间的屏障与束缚,搭建了职工“终身教育体系”的雏形。
  3.“工程”的教学设计体现教育标准与社会标准的结合真正的教育质量需要教育标准和社会标准的结合。“工程”的教学设计关键要解决好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考核评价三个环节。这一过程既充分兼顾需求者的需求,也需要教育标准的指导。
  (1)“工程”课程设置的模式是“菜单”式模式,对于入选课程,更多地是按照社会标准来确定。比如课程要具有通用性和发展性;要与实际任务目标相对应,而不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相对应,课程均可独立学习;在时效和内容上有一定的持久性和前瞻性;在具体的操作上有可行性;要优先满足培训费用出资方的要求;课程名称要显示实用性等。为了保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方的需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按照广泛性和一致性原则听取需求方的意见,等等。经过“工程”后续的调查,80%以上的企业和学员对设置的课程是满意的。

  (2)“工程”教学资源建设上以使“所有的需求者都能受益”和“兼顾需求方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为原则。在内容形式设计上兼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知识体系及知识含量与学员的可接受性和实用性、专家意见与需求方意见、成本与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在建设过程中按照教育标准和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减少人为操作误差),大力加强实际调研和专家与需求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形式上充分考虑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习者的需要,采取纸质教材、影像光盘和网上资源相结合的方式。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反馈机制,认真听取需求者的意见,对教学资源进行调整改进,特别是要将学习者遇到的好的案例补充到教学资源中去,以提升其可接受性和实用性。
  (3)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方面是教学过程管理。“工程”创造了这样一套模式:设立标准与要求,按照标准与要求进行过程指导和督导,将一部分质量监控权移交给职工所在的企业,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交流,强调教师讲授和职工互教互学相结合,变应付学习为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要注重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与职工平时的实践相结合,鼓励职工主动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社会组织对质量监控的问题。在社会培训,特别是有组织的培训中,最关心质量的实际上是输送学员并承担学习费用的单位(由于受眼前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学员和办学单位在质量监控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偏差),所以,一定要引入第三方的力量——企业组织。
  此外,考核评价是远程教育质量检验的关键。“工程”按照社会标准,强调考察职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能力)。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将此作为学习的动力和指导;考试中要充分考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贴近学生的实际,变压力为动力。同时要考虑考试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四、运用社会标准提升远程教育质量的展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逐步将眼光投向了社会教育机构,特别是远程教育。据前不久我们在北京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企业希望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来开展内部的培训,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完全依靠“自力更生”的操作模式已越来越难以覆盖一个组织事业发展变化的全部需要,且成本也越来越高;
  (2)一个组织自己设置的培训以及课程和建设的资源,虽然针对性很强,但往往缺乏规范的标准、科学的设计和可靠的质量评价体系;
  (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远程教育越来越为许多组织和个人所接受。
  这种变化确实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远程教育机构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但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关键要看其能否满足社会标准。
  在我国,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逐步普及与学习化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逐步形成,有组织培训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会快速上升,远程教育今后为社会组织的教育培训和个人继续学习方面提供支持的比重在整个远程教育任务中会明显上升。为此,笔者认为,远程教育机构要适应社会标准,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工程”的实践充分证明,社会教育机构要想独立开辟社会有组织的培训领域是相当困难的。要想增强这方面的竞争和服务能力,就必须积极探索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模式,跨出传统教育的封闭圈子。努力学习借鉴其他行业领域、社会培训机构和国外在职工教育培训上的经验与做法。同时,也帮助和配合企业建立完善自己的培训体系和规范化标准;
  (2)打破传统按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模式,按照通用素质能力和任务目标设置课程,按方便需求者挑选的方式搭建课程平台或课程超市;
  (3)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逐步摸索过程操作的标准和规范,建立起远程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快速反应和反馈机制;
  (4)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社会教育培训中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提高为广大社会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服务的本领:
  (5)进一步增强对远程教育考核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其科学性和社会公认度;努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试卷库的建设和试题库的研发。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TAG: 发表论文 教育论文发表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