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社会学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由虚拟到现实:人格特征在网络语言上的折射

热度0票  浏览148次 时间:2020年7月20日 17:07
李向华
( 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 )摘 要:人格在网络语言上的表现非常的深广,然而这方面的直接文献却很少,大多数都是探讨网络行为上的人格表现。本文从宏观的视角概略讨论了网络语言和人格的四个维度的关系,并从更高的视野探讨了它们的共性和差异,以期获得人格在网络语言表现上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将来的个案研究。
关键词:人格;网络语言;虚拟;折射
网络语言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书面语和口语的交际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一定程度上和个体的人格特征相关。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言语分析个体的人格特征和类型,也可以通过已知人格类型预测个体在网上的言语。随着社会网络化程度的加深,网络生活对个体人格的影响也越来越深。人格特征表现在网络上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是体现人格的重要维度,二者关系的讨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研究概况
目前,直接讨论网络语言和人格之间关系的文献很
少。国外这方面主要侧重于网络行为和问题人格之间的关联研究。Kim-berly Young(1996)首次阐述了一种新的疾病“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tion)。kraut R等(1998)发现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导致他们的沮丧和孤独感。国内更多侧重于考察特定群体的网络行为与人格之间的关系。例如,李秀敏,阴国恩(2004)、廖传景,李培芬(2006)、聂衍刚,蒋佩,吴宇驹等(2007)、张广磊,邓光辉(2009)等从不同视角讨论人格类型和网络行为之间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讨论网络行为和人格之间的关系。例如,GolbeckJ, Robles C, Edmondson M,et al( 2011) 、 李 一 琳(2013)、Youyou W, Kosinski M, Stillwell D(2015)和娜迪热,胡俊(2018)等通过建模实现机器学习的人格预测。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出了两方面的特征:
1.视野广泛,视点较小。学者们探讨的范围较大,但具体讨论时涉及的都是很小的点。大多数都是个案的分析。
2.形式充分,内容不足。学者们偏向于找网络上表现较明显的、具有形式上特征的方面来研究。但是,涉及到内容方面分析的研究较少。
然而,作为网络行为重要部分的网络言语,是表现人格特征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方面。忽视这方面的研究作为网络行为的研究显然是不完整的。正如此,本文主要就网络言语和人格之间的关系做整体的阐述。以期获得二者关系的全貌。
二、网络语言在人格上的折射
网络语言在人格上的表现非常深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追求快捷心理的人格表现
这里有两个方面会影响到人格变化:
(1)话语者自身的文化水平、世界观、谈话对象、环境等会导致说话的视角、表达的方式、语气的强弱、用词的准确性和柔和度等方面的差异,会折射出话语者自身的一些特点,进而推测出他的人格类型或特征。
(2)话语对象属性的变化会引起话语者表达的变化,从而折射出人格的特征。如在工作环境中,我们面对的对象可能是领导或下属,在私下的环境中,同一个人可能更多的就是朋友,而不再太在意他的领导身份。这种心理的变化会导致说话方式和风格的不同。
这里分为三种情况:快捷表达、中性表达和放慢表
达。这三种的表达在网络语言上都有表现。例如,快捷表达,一些的汉字字母简写就是快捷表达,如“GG(哥哥)”“MM(美眉)”“BT(变态)”等等;话语的简省,如“白美富”“高富帅”等;还有一些打字本身的简省方式,如“帅锅”“大虾”等。中性表达就是常规表达,无须解释。放慢表达就是故意将一些语言中本身很简单 的 表 达 复 杂 化 , 达 到 一 种 特 殊 的 表 达 效 果 。 如“BD+BC+SJB(蛋白质)”“弓虽女干(强奸)”等等。三种不同的表达都反映了不同的人格特征。
2.求新求异心理的人格表现
网络语言讨论最多的就是网络语言的新颖性,很多的表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在解读话语意义时,必须结合环境和其他的诸如认知、文化等背景实现。这里也可以分为三种的情况:
(1)新词新语的创造。推动网络语言不断出新的原始动力来自于网民们的不断创造新词和新的表达形式的能力以及网络的极度包容力。如2019年上半年的热词,“柠檬精”“996ICU”“光想青年”,等等。
(2)旧词旧语的沿用。这分为两方面看:一、现实语言中的词语在网络上的继续使用。这部分是网络语言能够起到交流作用的保证。二、在网络上已有一部分词语的不断扩散。例如“果酱(过奖)”“厚厚(吼吼)”,等等。一般所说的网络词语主要就是指这类。
中性词语不属于网络语言。这三种的情况和不同的人格相关联。第一种锐意进取型,第二种老成持重型,第三种经验保守型。它们分别大致对应人的青中老三个年龄段。
3.从众、趋同心理的人格表现
从众心理和趋同心理都是将个体的行为方式向群体靠拢。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积极的认同性趋同;后者是被动的、压迫性的合群倾向。社会学研究证实,社会上的人基本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和趋同的心理。差别仅仅是程度问题。
从众、趋同心理的强弱和人格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果一个人在网络上总是点赞别人的言论,或者附和别人的言论,或者总是跟随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表达发表观点,或者自己的发帖总是和大多数人观点一致,则说明此人从众趋同心理较重。这种心理较强的人,在人格上缺乏独立性,易于随波逐流。如果这种特征特别强烈,则说明此人人格发展不够健全。
如果一个人在网络上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发表观点,不容易受到外部情况的干扰,且在用词用语上也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风格特点,则这个人的从众、趋同心理较弱,具有比较独立的人格特征。这种人做事果敢、坚定、有主见、具有一定的思想,且可以坚持原则,具有做领导的潜质。但是,如果始终看不到他的变化,则说明他过于保守,不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有故步自封的倾向。这种人内倾型人格的居多。
4.虚荣心理的人格表现
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不正常的社会情感。适度的虚荣有助于个体的进步,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就有损于个体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女性这方面比男性要严重。
这方面在网络语言上表现非常明显。具有较强虚荣心的个体在言语表现上一般会往大的、好的、强的方面说。
相对客观的人一般说话就事论事,偏于公正。如果我们拿网络上的言语材料来分析的话,这种虚荣心理很容易就鉴别出来。然而在机器学习的模型构建上这方面却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这方面涉及到话语义的分析,而话语义的分析目前依然是机器学习的难点。
三、讨论
前面的几个维度之间具有一些共性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上的一致性
所有的网络语言的人格特征沿着时间序列展开,在很长时间中能够保持数据结构的大致相似性,才能说这种特征具有了人格上的价值。
2.空间上的延展性
我们需要将个体的网络言语放到不同的点上考察其表达的一致性。当很多不同位置的数据之间具有大致的相似结构,这种数据才有人格上的价值。
3.不同网络语言折射人格的程度是不同的
有的网络语言反映人格特征或类型非常明显,有的就不明显。实际任务中,我们都是优先采用明显体现人格特征的要素组合实现对人格的判断。
4.不同网络语言数据的采集难度有不同
有的要素数据的采集难度较小,有的难度比较大,付出的人力比较多。现在,很多数据采集都通过编制程序实现。但是,依然有很多数据不容易获得。
网络语言人格分析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主要有:
1.刑侦上的人物追踪
案件的侦破中有时需要通过嫌疑人在网络上的发言情况判断他的人格特征,从而锁定真实的对象。人格识别是刑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2.政府机关和企事业部门人员管理
我们可以通过对特定对象的人格分析,判断其岗位适应度。这是很多单位在进人时做人心理测试的主要原因。
3.大学生管理上的人格分析
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校中大学生人格缺陷普遍存在。准确高效地识别出班级的问题学生是减少校园事件的有效保障。然而,仅仅靠入学心理测试来识别问题学生显然不够。特定情况下,采用其他的人格分析方法,就很有必要。
四、结论
目前,直接讨论网络和人格关系的文献还比较少。本文从宏观角度考察了网络和人格关系的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网络语言上快捷心理表达的人格特征、求新求异心理在人格上的表现、从众趋同心理和人格的关系、虚荣心理在网络语言上的表现以及体现出来的人格特征。这四个维度的人格表现需要满足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延展性才具有人格上的价值。不同的维度在反映人格的凸显度上是不同的,获取数据的难度上也是不同的。
网络语言的人格表现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刑侦上的人物追踪、政府机关和企事业部门人员管理以及大学生管理上的人格分析,等等。
参考文献:
[1]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 V,et al.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9):1017.
[2]Golbeck J,Robles C,Edmondson M,et al.Predicting pe--rsonality from twitter[C]//2011.IEEE thir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privacy,security,risk and trust and 2011 IE--E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
IEEE,2011:149-156.
[3]李秀敏,阴国恩.大学生上网行为与人格特质相关性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36-39.
[4]聂衍刚,蒋佩,吴宇驹等.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6):64-67.
[5]张广磊,邓光辉.网络游戏行为偏好与EPQ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2):64,102-103.
[6]李一琳.基于行为分析的网络用户人格预测模型[D].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
[7]娜迪热,胡俊.基于用户社交网络数据的人格倾向性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7):11-16.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智库项目“由虚拟到现实:网络语言认知心理的人格还原分析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7ZK45)。
江西省高校人文规划项目“汉语网络语言的移情优选机制及其规范研究”(项目编号:YY153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向华(1974-),安徽合肥人,语言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江西省认知科学与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理论与应用、认知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