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社会学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念与当代价值

热度0票  浏览102次 时间:2021年4月07日 09:34
赵方昕
(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159)摘 要:“天人合一”是实现人类和谐乃至天人和解的中国智慧,本文通过对“天”“人”关系进行分析,将“天人合一”观念运用到世界发展,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世界
作者简介:赵方昕(1996-)女,江苏东台人,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于六千多年前的伏羲氏时代,《系辞下传》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的每一卦体是由三个线段所构成,上线象征天,下线象征地,中线象征人,合称为“天地人三才”,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说法。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儒家学说体系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通过系统的研究将天人关系解读为“合而为一”,董仲舒曰:“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最终确定了孔子思想在整个儒家学说中的主体地位。纵观历史的发展,无论是封建社会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天人合一”的观念始终贯穿在中国人民修身处世、家庭教育以及各代领导人治国理政之中。由“天人合一”观衍生出的“和合”思想,“大同”观念,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根基,同时也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了伟大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天人合一”思想中“天”与“人”关系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古代儒家学者对“天”和“人”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儒家学者通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推动诞生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华民族沿用至今的关系理念。这里的“天人”关系指的是“天”“地”“人”的关系,其中“天”“地”,是“天人合一”概念产生的基础,并且形成了儒学人生论。儒家思想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主宰人的诸多现象以及行为方式的精神实体。儒家学说还认为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必须认真遵循“天”的普遍性规律,就如孔子的“天命”观,孟子的“知天”等。
“天”的概念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概念,“天”它可以是自然界中的天空,也是可以是承载意志的天意,还是可以是神的化身等。一些有关“天”的习语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流传着,例如“苍天有眼”“天意难违”等。儒家学说认为如 “天子”“天命”王位的继承,人的生老病死,宇宙的发展与变化等诸多认识问题都与“天”有着普遍性的联系。“天”在整个儒家学说体系不仅是个人生死祸福的主宰,同时还是自然界最高的主宰者,“天”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董仲舒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从中可看出儒家学说中 “人”的概念无论是在价值取向的选择还是在行为方向的选取上,都需要有与之相契合的“天道法则”作为其思想理论支撑。  [1]
“天人合一”观中天人和谐共生思想
“天人合一”观是当年的儒家学者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形成的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思想。
“天人合一”观中人与自身和谐相处
儒家认为虽然“天”与“地”幻化了人的本性,但人类的行为以及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可以通过“修身”得到提高。“修身”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磨练自身意志,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强调“修身”而知“天命”。
习近平总书记从小便秉承着“修身”这一理念。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北梁家河村开启了他七年的插队生涯。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这段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从格格不入到与老百姓们融为一体。同时,在这段时光也磨砺了总书记永不放弃的意志,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用个人的亲身经历说明青年人“修身”的重要性。对于党员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以此强调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强调这是为政的基本条件。
“天人合一”观中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在儒家看来,人人都具有从善的趋向性,即孔子说的“仁者爱人",但是如果仅凭自律管理,而无外在的他律管理则难以保证所有的人能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故管理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外在的强制性。
[2] 因此,孔子又把“仁”作为依据上升到“礼”的高度,以强调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和强制性。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对于存在属性的认识,正是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来揭示的。" [2] 因此,任何一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都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来约束。
2020年的两会,涉港国家安全立法一经提出,就引起广泛关注。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进行表决,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为香港补短板、堵漏洞,是对我国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完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儒家学者认为天生长万物、地养育万物、人成就万物,他们之间分工合作、紧密联系。然而,如果这种分工合作一旦被破坏,那么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可以看出,“天人合一”观对于当前由经济发展和无休止的破坏自然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当把“天”与“人”看作有机的整体,两者不可分割,更不可对立。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当提倡“人”与“天”和谐一致,“人”服从“天”的思想,不能一味夸大“人”的作用。
第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
“天人合一”观中实现世界大同的思想
儒家和谐观讲究“刚柔并济,天人合一”,儒学的最终理想与最高目标是实现天地宇宙的“太和”与人类世界的“大同”
[3] ,也就
是实现最大范围的和谐。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世界格局发展方向启扬的继承儒家“天下大同”的价值理想,推动形成人类多样性文明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天下大同’全面性与协同性的内在旨向,倡导物质与精神的协同发展与实现,引导人们以全面的眼光和整体的思维去评判发展、理解差异。”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天下大
同”,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追求的是和谐与平等,中国的发展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大程度的合作共赢,和平相处。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5] 交流互鉴是
人类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明、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求同存异、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推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天人合一”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思想的精髓,在探索“天”与“人”的关系中,力求达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全世界人类的和谐共生,值得我们长期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清涛,马跃天.从“天人合一”到人类命运共同体[J]湖南社会科学,2018(02).
[2]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3.
[3]蒋庆.儒学的时代价值[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4]秦龙,赵永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儒家文化基因的当代承继[J]学术界,2019(01).
[5]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