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艺术论文 >> 音乐舞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黔东少数民族歌曲音乐分析与研究

热度0票  浏览195次 时间:2019年2月27日 11:04
  黔东少数民族歌曲音乐分析与研究
  杨昌建 王振国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黔东民歌的曲式结构比较短小多以“一段体”或者“二段体”的结构为主,在乐句方面多为重复的四句或者五句结构为主。如比较朗朗上口的代表如:《情姐下河洗衣裳》、《这山没有那山高》、《太阳出来照白岩》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曲音乐
  【中图分类号】 J617 【文献标识码】 A
  一、黔东少数民歌的分类
  从演唱环境和内容上来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12种类型:1、放牛羊或者砍柴的时候唱的“山野曲”。2、在田地里从事耕种事务时唱的“田野曲”。3、在劳作耕种的闲暇时候唱的“小调歌”。
  4、遇到大喜之事时如:搬入新房、给老人庆祝寿辰时唱的“仪式曲”。5、村子里成年的姑娘举行出嫁礼仪时唱的“哭嫁曲”或叫做“伴嫁歌”。6、讲诉人文风俗的“民俗曲”。7、成年的男子或者女子互诉衷肠时唱的“爱情歌”。8、黔东地区靠近乌江流域所以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船只,限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所以有大量的男子从事船工劳动所产生了激发船工劲头的“号子歌”。9、老人们在一起风趣幽默时唱的“盘问曲”。10、家中有远方客人做客时唱的“敬酒歌”或叫“献茶歌”。11、儿童在重大黔东节日里唱的“童谣曲”。12、黔东地区是革命根据地所以在红军到达此地时人民群众为了表示欢庆唱的“红色曲”。
  二、民歌的结构与音乐特点
  (一)音乐特点
  两个乐句的就比较短也非常富有旋律性的比如:《大田栽秧行对行》、《洗衣歌》等。在调式调性方面就比较多样了大致常用的五声调式可分为:1、商调(主音是“2”)如:《劝酒歌》。2、羽调(主音“6”)如:《耕种歌》。
  (二)节奏特点
  黔东民歌在节奏型方面在一首乐曲中变化丰富。a、平稳型节奏型包括常用的二八节奏、四分节奏、前十六后八和前八后十六如:《洗衣歌》、《砍柴歌》.b、稍微复杂的节奏型如附点节奏型(八分附点节奏和四分附点节奏)如:《望牛山歌》、《这座山没有那座山高》
  等。c、复杂的切分节奏型(八分切分和四分切分)如:《放牛歌》、《献茶曲》。d、带有装饰音性质的倚音节奏型(还有更为复杂的四个十六音符的复倚音)这种节奏型主要还是取材于从事船工的工人喊出号子的感觉或者在山间耕种时一个人比较孤单喊像远方的感觉。在使用音程和音群方面:因为黔东黔东多分布在武陵山脉周边依靠大山所以在自己的音乐中会大量使用大跳音程、音群的跨度也较大。黔东山歌在节拍的使用上上较多样。有单拍子、复拍子、混合节拍、不成固定节拍的散拍子。a、单拍子:2/4拍如:《嬉戏歌》、3/4拍如:《大田栽秧排对排》。b、复拍子:4/4拍如:《红花一支支》。c、混合拍子:2/4+3/4拍如:《大雨落下细雨飘》,6/8+3/8拍如:《撑船瑶》d、无固定节拍形态的散拍子如:《乌江船工号子》。
  三、黔东“傩(nuo)戏”的音乐分析与结构
  “傩戏”在黔东地区是比较流行的,主要是一种带有音乐结构的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据史料《礼记》所记载每年逢每一个年头的最后一个月要举行的“大腊”和“大傩”的仪式。这种戏也有自己的戏曲载体那就是“傩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戏曲的娱乐型性也被发展到最好状态。在发展初期由“巫师”在“施法”阶段带来的歌舞而形成。
  (一)“傩戏”音乐的调式分析
  “傩戏”音乐在调式的使用上面多以五声调式为主,其中宫、商、羽调式最为常见,在排列的音阶上其中“3”、“4”、“5”
  音较主要,间插出现偏音的和声结构。有时候在调式上的改变是根据傩戏艺人对音乐临时改变从而让音乐在调式结构上发生变化。
  调式结构从功能进行上分为以下几种方式:a、主音功能在调式结构上是被主要强调的,属音的支撑是弱化的。如:印江黔东傩腔《小生调》,主音“6”在调式的发展中都是以其开始和结束的。
  它也是这首小曲的最主要的结构特征。b、音乐功能具有很明显的特征,在旋律方面发展的很有节奏性。这一类的傩腔在黔东黔东是较为风行的。如德江黔东的傩戏《哭腔》羽调式是该曲的调式,在功能方面比较齐全。c、调式在音乐进行中比较的模糊,没有非常明显的主音和其它调式音做支撑。这样也给听众一种不同的听觉感受,这样傩腔也形成自己的明显的一大特点。如:印江黔东傩腔《白旗·之一》,该曲在音乐曲式结构上很模糊,在调式的功能进行上也比较模棱两可。其中“2”、“6”二音已经偏离主调上。转向上属调羽调的主、下属音上从而使整个傩腔的音乐风格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音乐风格。
  (二)傩戏的旋律结构
  黔东傩戏的旋律的变化和发展与地方民歌的联系是很明显的,在很多的唱腔中都会采用山歌的歌唱声线来做主要的演唱发声技巧和音色,在与词结合是也较多的采用说唱结合的方式来表情达意,旋律的演唱多采用重复手法这种技法可以大致概括三个方面:a、同音的反复在旋律中是较常见的,这种手法也是旋律发展的一种扩充技巧从而推动旋律源源不断的向前发展。如:黔东傩戏《打路引子》中将调式的“1”、“2”、“3”、“6”音连续交替使用。
  b、主要乐汇的重复,同时旋律的色彩也不断的丰富。如:江口黔东傩戏《晒衣歌》在此小调中主调式的“1”、“2”、“6”三个调式音组合,再配合较为紧促的节奏型形成了先扬后抑的进行方式。c、是以旋律的结构变化来改变声腔的使用方式。黔东黔东傩戏中有不少的唱段精品,运用旋律的不断的变化在主曲调不变的情况变化出很多新曲调从而丰富了傩戏的唱腔结构。
  四、“花灯”结构分析与旋律分析
  贵州花灯艺术比较繁荣的地方当属思南土家花灯艺术,花灯 艺术是民间音乐和民间歌舞很好的结合形成“歌伴舞”的艺术形式,根据老艺人的口述和词曲中追述大致开始在唐、宋时期,发展在明、清时期。在黔东花灯中有一句是这样的词选自《盘灯歌》:
  “灯从唐朝起,戏从唐朝生。王母娘娘眼睛痛,许下三百六十盏大红灯”。黔东花灯艺术多是反应人民群众的生活点滴、音乐活泼俏皮、旋律悦耳动听、动作优雅美观、生动形象。
  (一)音乐结构分析
  黔东花灯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吸收地方民间小调的精华,同时在曲和舞上的结合也更佳的贴切,现在的花灯不仅是一种丰富的歌舞活动,经过发展也扩大了表演的规模而且有故事情节、人物结构也更加的丰富、故事的矛盾冲突也符合音乐结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花灯表演形式也更加合理,从最初的二个人表演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已经发展到了三个人同时表演,也有群众称这样的表演形式叫做“双凤朝阳”或“双狮戏球”,有些地方又称之为“双花灯”。花灯在内容上是比较丰富、程序复杂。传统的花灯戏曲叫做正灯如:“上香”、“说春”、“万事兴”、“打灯笼”、“开门财”、“拜年”、“盘灯”、“打梁山”灯20余种。在曲调结构上思南黔东花灯还是较为丰富的,比较常见的曲调结构有一下几种:
  a、有对比或补充式的二句体、b、多种句体结合的混合句体、c、有再现音乐元素的三部性结构等等。其中四句和二句体在曲式结构是较多出现的。重复发展的二句体:指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通过音乐的发展手法来扩充从而使音乐不断的向前发展。如:《开财门》
  的上句有3个小节,下句则扩充至7小节。运用模仿和变化主题旋律让后半部分达到扩充,如:《刘三妹》的有4个小节的上句,下句的发展也是采用同样的手法来模仿和扩充。《阳调》曲调的两个句式同时都带有扩充的技法。
  (二) 旋律分析
  在音乐结构上按照句式可分为以下两种:1、起承转合的完整旋律结构的四句式:如《孟姜女调》,花灯在旋律曲调上部分吸取“孟姜女”从而变化而来的,保持原来“孟姜女”完整四句式结构但在音乐的抒情方面则做了某些变化使音乐更加抒情,旋律使用了连续上行大跳的直升型音程贯穿曲调之中从而赋予了音乐的地方色彩。如:《梅花》、《采花调》、《石榴花开》、《白石岩》等等。2、有再现音乐元素的三部性结构:这种类型的结构在黔东花灯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的结构为a+b+a1,其中a1是a的再现这样也使得花灯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很相似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有拖腔和衬词在旋律中。中段b部分叙事性是比较突出的多为说和唱结合,一字一音没有多少衬词。如:《百家姓》、《百字文》、《叙话歌》、《大闹元宵》等等。
  结 语:贵州黔东音乐不论在民间山歌上还是在民间戏曲都是博大精深、种类繁多。通过对山歌、傩戏、花灯三种音乐形式在音乐结构和词结构的探讨可以认识到黔东音乐在山歌和戏曲上是相互补充和吸收的。载歌载舞的黔东音乐背后是反映人民在生活中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不断的推动其歌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小中.黔东黔东民歌及演唱特点[J].四川戏剧,2010.
  [2]袁平、马夜.黔东石阡县本庄镇孝歌的原因特征[J].中国音乐,201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