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热度0票  浏览49次 时间:2021年6月25日 10:27
(1. 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山东?青岛?266590;2. 山东科技大学图书馆,山东?青岛?266590)摘 要:文章以新工科为背景,对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首先制定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结构,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体系,维持课程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其次,在新工科背景下变革教学模式,创新设计教学大纲与教材教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再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最后对新工科背景下本科专业改革的难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工科;培养计划;教学方式;评价体系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提倡下,教育规
模越来越庞大,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的科技工程人才,也为我们国家各行各业发展的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证。但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没有任何优势,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眼高手低,不能很快融入到企业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和企业需求有些脱钩。通过一项问卷调查表明,60.4% 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教育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动手机会,缺乏基本的实践训练,特别是工科学生的实践训练培训明显不足。在新工科的大力倡导下,我们调查了国外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具备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校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到企业就业时所需要的技能无缝连接,你学你的,我干我的,这样必然不会培养出合格人才;二是国外的教学方式比较开放,倡导实际,注重讨论,譬如国外的毕业设计题目虽然很小,但是都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国内的毕业设计题目大而空,没有着眼于实际;三是国外的考试一般采用大作业或者教师评价的方式,使得学生又有收获又感兴趣,还能学习好多知识,而国内高校还是死记硬背,难以满足新工科的要求。因此,学校要积极学习各国的先进经验,结合各自高校及专业特点,积极进行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
一、制定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培养方案
(一)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现在的高校状况是大一大二都是千篇一律,学生
根本不知专业为何物,而到大三才进入专业课,又面临着考研,结果竹篮打水,效果很差。公共基础课不能全校统一安排,而是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进行设置,譬如高等数学专业的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设置,指导学生怎么把本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有现代的高等数学也可以和 MATALB 软件进行结合讲解。大学物理、英语和机械制图包括 C 语言都可以根据专业自行设置,这样就能有的放矢,对专业有一个高效认识。学生的拓展课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和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不必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每学期各专业可以灵活配置。最后学校要和企业多联系,使学生走进企业或请企业人员来和学生交流。
(二)建立符合国情的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
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相
比,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起步比较晚,很多工作都要做,但是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或者仅仅以国际的认证为导向为唯一的发展标准。我们必须在研究国外认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国情,制定出符合自己发展的工程教育发展之路。譬如我们高校学生生源多,教师师资不足,就不能和国外一样搞小班教学,而必须洋为中用,自己创新。
(三)维持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
国内高校几乎每隔三四年都要对培养计划和教学
大纲进行变更,教师刚刚熟悉了一门课程,又要开始上新课。总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擅长的东西给丢了,总是在创新的路上。创新固然是好事,但是要在维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或者说创新之后要比之前效果好,不能我们明明已经很好了,还要强制创新,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二、在新工科背景下变革教学模式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教案的创新设计
好的教学离不开好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案。通识
课教材要和专业知识相挂钩,数学物理和力学不能全校使用统一的教材,必须分专业加入适当的例题和实践,让学生及早进入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技能。专业基础课一般是专业教师授课,更要切合实际,把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应用到解决具体的专业问题中去,这需要教师群策群力,规划好专业教材,对教材进行颠覆性的修订。专业选修课的教材可以更加灵活,可以是一段录像,一个讲座,或者一个项目设计,并不需要默守陈规,保持原有的纸质教材,需要专业课教师开动脑筋,挖掘潜力,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在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低头族”
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堵”,如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个口袋,把学生的手机都收起来。还有许多专家发明了人脸识别软件,可以对学生的抬头率进行识别。
其实“堵”不如“疏”,就是教师通过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书本、PPT,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投入情感,精心设计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最好以项目方式进行教学,每一节课都能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果教师的每一堂课如电视剧一样,声情并茂,悬念丛生,比游戏还精彩,学生就不会低头看手机了。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
(一)教师评价的改革
现有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督
导评价三种模式,基本能达到评价的效果,也能基本反映教师的水平。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在主要是学生评价为主,但是学生的评价有时会略显偏颇,他们对有些比较正直严厉的教师会产生逆反情绪,相反对有些要求松懈,使学生能轻松能及格的教师会产生好感。当然教学是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不错,不能降低学生的权重值,建议健全毕业生信息登记表,这样可以对毕业生对教师进行延迟反馈,这样的评价会更有说服力。再就是可以增加领导评价和自我评价,完善评价的内容。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要健全,并且要根据反映进行及时调整,这样才能量化的反映出教师的水平。
(二)建立多样化的学生考核机制
高考制度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到了大学
阶段,人们的惯性思维作祟,习惯于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但是应试教育的引导下,许多学生都是依靠考试前两周突击应付考试,很多真才实学的学生不一定能考出好成绩,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的听课率,助长了考试的作弊风气。因此要建立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学习的过程控制,通过考核,让更多德才兼备、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获得好成绩,做好学习的指挥棒作用。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考核: (1)对于公共基础课,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随机抽取,多次考试的原则和网上考试的原则,类似于驾驶证的科目 1 的理论考试,不要一次定成绩,可以考取多次取最高分的形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减少了考试误差。(2)对于专业基础课,可以进行理论考试和能力考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学生们掌握基础理论,又能举一反三,用之于实践。(3)选修课及拓展课的考试可以采取面试或设计作业的形式,注重于能力的培养,不要拘泥于考核形式,给予教师足够的权限,已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4)实践类或者设计类的考核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和企业,从社会和企业需要中寻找课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培养出新工科要求的合格人才。
四、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改革的难点
(一)新工科的要求与各专业的融合度
新工科对工科专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的新要求,
但是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都有自身特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全部短时间内满足新工科的要求。所以必须在充分调研以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课程考核与校企联合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时间表,确定本专业的特色方向,逐步达到新工科的要求。
(二)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的配合度
学校有许多既有的方针政策壁垒,如果没有顶层
设计的配合,很难进行本专业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会触动教师的利益,新工科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是是严峻的考验。学生们的可塑性较强,也是此次变革的最大受益者,受到的阻力会小一些。
企业在校企联合的培养中至关重要,如何保证企业的受益,提高企业的积极性,需要我们在改革中创新思路,摸索前进。
(三)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相关教材的编写与讲授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课件的编制是硬性指
标,需要课题组的顶层设计,但是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配合,最后以文档资料的形式保存延续下去,是要长期参考使用的,要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不可掉以轻心,必须严阵以待。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收益度是教学的最后环节,直接决定着此项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要格外重视。另外,培养方案要根据企业的反馈进行动态的微调,以适应新工科的要求。我们相信,在国家新工科改革的倡导和指引下,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攻坚克难,进行扎扎实实的改革,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教育为背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必能为我国的工业更好更快的发张夯实坚定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高峰 . 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1):13-20.
[2]???郑应友 . 国外工程教育模式对我国新工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6):122-128.
[3]???杨云 . 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 [J]. 南方农机,2019,50(5):193.
[4]???杜守强 . 数值优化方法研究型教学改革探索 [J]. 大学教育,2019(4):93-96.
作者简介:?朱由锋,男,讲师,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车辆振动分析与仿真;通信作者:崔静,女,山东科技大学,图书馆员,研究方向:文献检索与情报分析。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