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执政党领导干部素质提升的核心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60次
时间:2010年8月26日 13:45
[论文关键词]领导力 领导干部 转型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应该以提升领导力为核心内容和最高标准,在领导思维、素质结构与提升途径上进行一系列调整,以适应领导力发展潮流的全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党的建设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这表明,在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干部能力与素质已成为重要因素。当今世界范围内,一场领导力革命正在兴起,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其他领域的领导者,都将能力与素质提高归结到领导力上。一般认为,领导力就是指领导者基于一定决策思想和价值观念,凭借自身的理性和非理性素质,在领导实践中所发挥的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为被领导者所向往与追随的吸引力的总和o[2](P57-59)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敏锐感受时代潮流,从各个方面完善自身素质,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领导干部必须以领导力为出发点来转变思维与理念
有国外学者指出:“十年来,中国以惊人的步伐步人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伴随着经济腾飞,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继续培养足够多的能够应对未来十年中会出现的特殊挑战的领导者。”[3l(尽管这主要是针对企业领导者而言,但对于作为一个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来说同样适用。毫不夸张地说,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广大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因此,从战略思维与领导理念上充分重视领导力就成为当前领导干部素质转型的首要要求。
(一)领导干部重视领导力理念是适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离不开广大领导干部能力的提高,而“领导力”则是领导干部个体能力与素质的具体表现与综合体现。可以这样看待“执政能力”与“领导力”的关系:第一,“执政能力”是党的整体的能力。就全国范围的决策而言,它不是某个个人能做的,也不是各级地方党委能做的,必须由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来实行。组织能力、实施能力同样是全党的整体能力。“领导力”则着重讲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第二,“执政能力”更多是指执掌政权的“能力”与“本领”,讲的是做事的主体可能性,它需要结合具体实践,创设诸多条件,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领导力”则是实际发挥出来的力量。如果可以设定一个“执政能力”的概念,那么,“领导力”是同“执政能力”相当的概念。第三,“执政能力”包括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所讲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等,都以理论为指导、规律为遵循,属于理性行为。“领导力”要求影响和吸引群众,实行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含着很大的非理性的成分。弄清这些区别之后,我们就看出:“执政能力”和“领导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执政能力”规定着“领导力”的性质和方向。党的每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不能脱离中央《决定》指明的方向和所提出的原则。党的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不能是“独裁者”那样的领导力,也不能是宗教神秘主义那样的领导力,它必须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原则。反过来说,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又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微观基础和现实表现。在合乎“执政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力”越高,党的“执政能力”就越高。E2~(P5759)
(二)领导干部重视领导力理念是理解并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在“6.25”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在当前形势下,干部必须把提高素质体现到领导力的提升上,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必须体现“科学”的要求。例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贯彻科学政治观和科学的权力观,真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民谋取利益,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巩固和扩大党对广大人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再如,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提升领导力的根本任务,时刻把推进改革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当前改革开放攻坚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推进,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注重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途径上坚持统筹兼顾。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力提升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
(三)领导干部重视领导力理念是适应领导与管理科学化大趋势的需要
当前,公共组织范围内正兴起一股重视领导与管理科学化的潮流,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各种社会团体,都把具备领导力的领导者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领导力已成为提高组织绩效的重要力量来源。作为执政党,对于一切有利于推进自身建设的各种先进理念与科学理论必须进行吸取与运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紧抓住这股组织文化改革的机遇,从中吸收先进的领导理念与方法,转变思维模式,提高管理能力,形成科学的领导个性与高超的领导艺术,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二、领导干部必须以领导力为核心来完善能力与素质结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_1l(∞当前,领导干部必须在领导能力、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任务等一系列基本内容上实施转型,形成以领导力为核心内容的领导素质结构,才能成为真正适应时代与现实要求的人才。
(一)领导干部必须实现由以权力为重心转向以影响力为重心
执政党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公共权力,能否正确运用权力就成为判断干部领导力的重要标准。从法理来源与内在支撑来看,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可以分为权力性领导力与非权力性领导力。权力性领导力主要依靠领导岗位职责的法理规定,具有强制性和法定约束力,对于领导干部个人而言,这是一种依托岗位而外在赋予的、相对暂时的一种领导力。非权力性领导力主要依靠领导干部的道德、才能气度、领导魅力与艺术等非权力因素,这种领导力往往表现为下级对领导的自觉认同与支持,对领导干部而言这是一种相对持久且更为有效的领导力。E4](P50-5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改变过去那种过分注重权力性领导力的习惯,将领导力提升更多放在非权力因素上来。
因为,领导干部身在其位,权力因素是固定的影响因素,而非权力因素作为一种可变量,可以大大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影响力,提高实际的工作绩效。随着人们民主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的日益觉醒和浓厚,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仅仅依靠权力压制与命令强制,不仅本身违背了权力的法理授受关系,更不利于干部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干群关系的和谐。从上下级关系层面来说,上级领导干部必须依靠工作实绩、领导艺术等处理与下级的关系,而不仅仅依靠权力,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既利于上级领导开展工作,又能充分激发下级工作潜能与积极性。古人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即是这个道理。
[论文关键词]领导力 领导干部 转型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应该以提升领导力为核心内容和最高标准,在领导思维、素质结构与提升途径上进行一系列调整,以适应领导力发展潮流的全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党的建设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这表明,在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干部能力与素质已成为重要因素。当今世界范围内,一场领导力革命正在兴起,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其他领域的领导者,都将能力与素质提高归结到领导力上。一般认为,领导力就是指领导者基于一定决策思想和价值观念,凭借自身的理性和非理性素质,在领导实践中所发挥的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为被领导者所向往与追随的吸引力的总和o[2](P57-59)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敏锐感受时代潮流,从各个方面完善自身素质,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领导干部必须以领导力为出发点来转变思维与理念
有国外学者指出:“十年来,中国以惊人的步伐步人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伴随着经济腾飞,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继续培养足够多的能够应对未来十年中会出现的特殊挑战的领导者。”[3l(尽管这主要是针对企业领导者而言,但对于作为一个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来说同样适用。毫不夸张地说,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广大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因此,从战略思维与领导理念上充分重视领导力就成为当前领导干部素质转型的首要要求。
(一)领导干部重视领导力理念是适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离不开广大领导干部能力的提高,而“领导力”则是领导干部个体能力与素质的具体表现与综合体现。可以这样看待“执政能力”与“领导力”的关系:第一,“执政能力”是党的整体的能力。就全国范围的决策而言,它不是某个个人能做的,也不是各级地方党委能做的,必须由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来实行。组织能力、实施能力同样是全党的整体能力。“领导力”则着重讲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第二,“执政能力”更多是指执掌政权的“能力”与“本领”,讲的是做事的主体可能性,它需要结合具体实践,创设诸多条件,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领导力”则是实际发挥出来的力量。如果可以设定一个“执政能力”的概念,那么,“领导力”是同“执政能力”相当的概念。第三,“执政能力”包括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所讲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等,都以理论为指导、规律为遵循,属于理性行为。“领导力”要求影响和吸引群众,实行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含着很大的非理性的成分。弄清这些区别之后,我们就看出:“执政能力”和“领导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执政能力”规定着“领导力”的性质和方向。党的每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不能脱离中央《决定》指明的方向和所提出的原则。党的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不能是“独裁者”那样的领导力,也不能是宗教神秘主义那样的领导力,它必须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原则。反过来说,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又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微观基础和现实表现。在合乎“执政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力”越高,党的“执政能力”就越高。E2~(P5759)
(二)领导干部重视领导力理念是理解并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在“6.25”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在当前形势下,干部必须把提高素质体现到领导力的提升上,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必须体现“科学”的要求。例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贯彻科学政治观和科学的权力观,真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民谋取利益,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巩固和扩大党对广大人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再如,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提升领导力的根本任务,时刻把推进改革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当前改革开放攻坚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推进,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注重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途径上坚持统筹兼顾。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力提升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
(三)领导干部重视领导力理念是适应领导与管理科学化大趋势的需要
当前,公共组织范围内正兴起一股重视领导与管理科学化的潮流,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各种社会团体,都把具备领导力的领导者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领导力已成为提高组织绩效的重要力量来源。作为执政党,对于一切有利于推进自身建设的各种先进理念与科学理论必须进行吸取与运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紧抓住这股组织文化改革的机遇,从中吸收先进的领导理念与方法,转变思维模式,提高管理能力,形成科学的领导个性与高超的领导艺术,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二、领导干部必须以领导力为核心来完善能力与素质结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_1l(∞当前,领导干部必须在领导能力、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任务等一系列基本内容上实施转型,形成以领导力为核心内容的领导素质结构,才能成为真正适应时代与现实要求的人才。
(一)领导干部必须实现由以权力为重心转向以影响力为重心
执政党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公共权力,能否正确运用权力就成为判断干部领导力的重要标准。从法理来源与内在支撑来看,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可以分为权力性领导力与非权力性领导力。权力性领导力主要依靠领导岗位职责的法理规定,具有强制性和法定约束力,对于领导干部个人而言,这是一种依托岗位而外在赋予的、相对暂时的一种领导力。非权力性领导力主要依靠领导干部的道德、才能气度、领导魅力与艺术等非权力因素,这种领导力往往表现为下级对领导的自觉认同与支持,对领导干部而言这是一种相对持久且更为有效的领导力。E4](P50-5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改变过去那种过分注重权力性领导力的习惯,将领导力提升更多放在非权力因素上来。
因为,领导干部身在其位,权力因素是固定的影响因素,而非权力因素作为一种可变量,可以大大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影响力,提高实际的工作绩效。随着人们民主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的日益觉醒和浓厚,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仅仅依靠权力压制与命令强制,不仅本身违背了权力的法理授受关系,更不利于干部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干群关系的和谐。从上下级关系层面来说,上级领导干部必须依靠工作实绩、领导艺术等处理与下级的关系,而不仅仅依靠权力,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既利于上级领导开展工作,又能充分激发下级工作潜能与积极性。古人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即是这个道理。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应该以提升领导力为核心内容和最高标准,在领导思维、素质结构与提升途径上进行一系列调整,以适应领导力发展潮流的全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党的建设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这表明,在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干部能力与素质已成为重要因素。当今世界范围内,一场领导力革命正在兴起,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其他领域的领导者,都将能力与素质提高归结到领导力上。一般认为,领导力就是指领导者基于一定决策思想和价值观念,凭借自身的理性和非理性素质,在领导实践中所发挥的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为被领导者所向往与追随的吸引力的总和o[2](P57-59)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敏锐感受时代潮流,从各个方面完善自身素质,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领导干部必须以领导力为出发点来转变思维与理念
有国外学者指出:“十年来,中国以惊人的步伐步人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伴随着经济腾飞,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继续培养足够多的能够应对未来十年中会出现的特殊挑战的领导者。”[3l(尽管这主要是针对企业领导者而言,但对于作为一个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来说同样适用。毫不夸张地说,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广大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因此,从战略思维与领导理念上充分重视领导力就成为当前领导干部素质转型的首要要求。
(一)领导干部重视领导力理念是适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离不开广大领导干部能力的提高,而“领导力”则是领导干部个体能力与素质的具体表现与综合体现。可以这样看待“执政能力”与“领导力”的关系:第一,“执政能力”是党的整体的能力。就全国范围的决策而言,它不是某个个人能做的,也不是各级地方党委能做的,必须由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来实行。组织能力、实施能力同样是全党的整体能力。“领导力”则着重讲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第二,“执政能力”更多是指执掌政权的“能力”与“本领”,讲的是做事的主体可能性,它需要结合具体实践,创设诸多条件,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领导力”则是实际发挥出来的力量。如果可以设定一个“执政能力”的概念,那么,“领导力”是同“执政能力”相当的概念。第三,“执政能力”包括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所讲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等,都以理论为指导、规律为遵循,属于理性行为。“领导力”要求影响和吸引群众,实行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含着很大的非理性的成分。弄清这些区别之后,我们就看出:“执政能力”和“领导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执政能力”规定着“领导力”的性质和方向。党的每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不能脱离中央《决定》指明的方向和所提出的原则。党的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不能是“独裁者”那样的领导力,也不能是宗教神秘主义那样的领导力,它必须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原则。反过来说,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又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微观基础和现实表现。在合乎“执政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力”越高,党的“执政能力”就越高。E2~(P5759)
(二)领导干部重视领导力理念是理解并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在“6.25”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在当前形势下,干部必须把提高素质体现到领导力的提升上,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必须体现“科学”的要求。例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贯彻科学政治观和科学的权力观,真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民谋取利益,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巩固和扩大党对广大人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再如,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提升领导力的根本任务,时刻把推进改革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当前改革开放攻坚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推进,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注重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途径上坚持统筹兼顾。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力提升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
(三)领导干部重视领导力理念是适应领导与管理科学化大趋势的需要
当前,公共组织范围内正兴起一股重视领导与管理科学化的潮流,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各种社会团体,都把具备领导力的领导者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领导力已成为提高组织绩效的重要力量来源。作为执政党,对于一切有利于推进自身建设的各种先进理念与科学理论必须进行吸取与运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紧抓住这股组织文化改革的机遇,从中吸收先进的领导理念与方法,转变思维模式,提高管理能力,形成科学的领导个性与高超的领导艺术,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二、领导干部必须以领导力为核心来完善能力与素质结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_1l(∞当前,领导干部必须在领导能力、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任务等一系列基本内容上实施转型,形成以领导力为核心内容的领导素质结构,才能成为真正适应时代与现实要求的人才。
(一)领导干部必须实现由以权力为重心转向以影响力为重心
执政党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公共权力,能否正确运用权力就成为判断干部领导力的重要标准。从法理来源与内在支撑来看,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可以分为权力性领导力与非权力性领导力。权力性领导力主要依靠领导岗位职责的法理规定,具有强制性和法定约束力,对于领导干部个人而言,这是一种依托岗位而外在赋予的、相对暂时的一种领导力。非权力性领导力主要依靠领导干部的道德、才能气度、领导魅力与艺术等非权力因素,这种领导力往往表现为下级对领导的自觉认同与支持,对领导干部而言这是一种相对持久且更为有效的领导力。E4](P50-5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改变过去那种过分注重权力性领导力的习惯,将领导力提升更多放在非权力因素上来。
因为,领导干部身在其位,权力因素是固定的影响因素,而非权力因素作为一种可变量,可以大大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影响力,提高实际的工作绩效。随着人们民主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的日益觉醒和浓厚,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仅仅依靠权力压制与命令强制,不仅本身违背了权力的法理授受关系,更不利于干部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干群关系的和谐。从上下级关系层面来说,上级领导干部必须依靠工作实绩、领导艺术等处理与下级的关系,而不仅仅依靠权力,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既利于上级领导开展工作,又能充分激发下级工作潜能与积极性。古人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即是这个道理。
[论文关键词]领导力 领导干部 转型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应该以提升领导力为核心内容和最高标准,在领导思维、素质结构与提升途径上进行一系列调整,以适应领导力发展潮流的全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党的建设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这表明,在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干部能力与素质已成为重要因素。当今世界范围内,一场领导力革命正在兴起,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其他领域的领导者,都将能力与素质提高归结到领导力上。一般认为,领导力就是指领导者基于一定决策思想和价值观念,凭借自身的理性和非理性素质,在领导实践中所发挥的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为被领导者所向往与追随的吸引力的总和o[2](P57-59)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敏锐感受时代潮流,从各个方面完善自身素质,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领导干部必须以领导力为出发点来转变思维与理念
有国外学者指出:“十年来,中国以惊人的步伐步人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伴随着经济腾飞,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继续培养足够多的能够应对未来十年中会出现的特殊挑战的领导者。”[3l(尽管这主要是针对企业领导者而言,但对于作为一个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来说同样适用。毫不夸张地说,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广大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因此,从战略思维与领导理念上充分重视领导力就成为当前领导干部素质转型的首要要求。
(一)领导干部重视领导力理念是适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离不开广大领导干部能力的提高,而“领导力”则是领导干部个体能力与素质的具体表现与综合体现。可以这样看待“执政能力”与“领导力”的关系:第一,“执政能力”是党的整体的能力。就全国范围的决策而言,它不是某个个人能做的,也不是各级地方党委能做的,必须由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来实行。组织能力、实施能力同样是全党的整体能力。“领导力”则着重讲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第二,“执政能力”更多是指执掌政权的“能力”与“本领”,讲的是做事的主体可能性,它需要结合具体实践,创设诸多条件,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领导力”则是实际发挥出来的力量。如果可以设定一个“执政能力”的概念,那么,“领导力”是同“执政能力”相当的概念。第三,“执政能力”包括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所讲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等,都以理论为指导、规律为遵循,属于理性行为。“领导力”要求影响和吸引群众,实行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含着很大的非理性的成分。弄清这些区别之后,我们就看出:“执政能力”和“领导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执政能力”规定着“领导力”的性质和方向。党的每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不能脱离中央《决定》指明的方向和所提出的原则。党的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不能是“独裁者”那样的领导力,也不能是宗教神秘主义那样的领导力,它必须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原则。反过来说,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又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微观基础和现实表现。在合乎“执政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力”越高,党的“执政能力”就越高。E2~(P5759)
(二)领导干部重视领导力理念是理解并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在“6.25”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在当前形势下,干部必须把提高素质体现到领导力的提升上,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必须体现“科学”的要求。例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贯彻科学政治观和科学的权力观,真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民谋取利益,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巩固和扩大党对广大人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再如,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提升领导力的根本任务,时刻把推进改革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当前改革开放攻坚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推进,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注重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途径上坚持统筹兼顾。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力提升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
(三)领导干部重视领导力理念是适应领导与管理科学化大趋势的需要
当前,公共组织范围内正兴起一股重视领导与管理科学化的潮流,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各种社会团体,都把具备领导力的领导者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领导力已成为提高组织绩效的重要力量来源。作为执政党,对于一切有利于推进自身建设的各种先进理念与科学理论必须进行吸取与运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紧抓住这股组织文化改革的机遇,从中吸收先进的领导理念与方法,转变思维模式,提高管理能力,形成科学的领导个性与高超的领导艺术,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二、领导干部必须以领导力为核心来完善能力与素质结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_1l(∞当前,领导干部必须在领导能力、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任务等一系列基本内容上实施转型,形成以领导力为核心内容的领导素质结构,才能成为真正适应时代与现实要求的人才。
(一)领导干部必须实现由以权力为重心转向以影响力为重心
执政党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公共权力,能否正确运用权力就成为判断干部领导力的重要标准。从法理来源与内在支撑来看,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可以分为权力性领导力与非权力性领导力。权力性领导力主要依靠领导岗位职责的法理规定,具有强制性和法定约束力,对于领导干部个人而言,这是一种依托岗位而外在赋予的、相对暂时的一种领导力。非权力性领导力主要依靠领导干部的道德、才能气度、领导魅力与艺术等非权力因素,这种领导力往往表现为下级对领导的自觉认同与支持,对领导干部而言这是一种相对持久且更为有效的领导力。E4](P50-5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改变过去那种过分注重权力性领导力的习惯,将领导力提升更多放在非权力因素上来。
因为,领导干部身在其位,权力因素是固定的影响因素,而非权力因素作为一种可变量,可以大大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影响力,提高实际的工作绩效。随着人们民主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的日益觉醒和浓厚,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仅仅依靠权力压制与命令强制,不仅本身违背了权力的法理授受关系,更不利于干部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干群关系的和谐。从上下级关系层面来说,上级领导干部必须依靠工作实绩、领导艺术等处理与下级的关系,而不仅仅依靠权力,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既利于上级领导开展工作,又能充分激发下级工作潜能与积极性。古人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即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