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夷山道教文化的独特性
浅析武夷山道教文化的独特性
包栢川 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
摘要:本文以武夷山道教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武夷山道教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其与儒家文化和佛
教文化的不同的文化内涵的分析,结合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试图把握武夷山道教文化的总体特征,传统武夷山道教文化
的精髓,推动武夷山道教文化的发展。
摘要:武夷山;道教;文化;特点
前言
武夷山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其兼容了儒释道三种不同流派
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武夷山文化
不仅具有道教的逍遥文化、还有具有儒学的治世文化、更有佛家
的出世文化,三种文化千年来在武夷山并存,相互融合,各具特
色,而要掌握武夷山文化的内涵必须要把握其主流。武夷山道教
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能兼容入世的佛教文化和出世的
儒家文化,只有把握武夷山道教文化的特点,才能真正掌握武夷
山文化的本质和总体架构。
一、武夷山道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是中国本土民间创造的一种宗教。道教最早是起源于百
姓对原始图腾如狼、龙、鱼、鸡等的崇拜、还有古代追求神仙不
老的方术和道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逍遥思想。而中国大江南北的名
山胜迹则是道教发展的首选人文地理环境,而武夷山也不例外成
为了道教发展的不二之选。武夷山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
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唐宋年间就逐渐成为了有名的道教名山,
到了元明清,武夷山的道教文化已经基本成形,并成为了武夷山
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年以来,武夷山的道教名人也层出不穷。如陶唐的彭祖、
秦汉的皇太姥、孙绰、赵元奇、刘景,晋代的娄师钟、唐代的李
铁笛、李磨镜、张草衣,南唐的李良佐、宋代的葛真人、张真人、
李陶真、白玉蟾、黄咸中,明代的王广、草鞋仙、玉蝶仙,清代
的钟全荣、邓行达、刘教龙,据不完全统计,武夷山历代出现的
道教名人多达一百余人,部分道教名人并没有真实的名号。乾隆
的《武夷山志》是最早的正式记录武夷山历代重要的道教人物的
文献,明清年级武夷山道教文化也十分昌盛。道教文化追求自由
自在的生活、长生不老的天国和等级森严的神仙体系,非常符合
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因此道教文化也在历代主流文化中并没有
受到统治阶级文化的压迫和冲击,因此官方也允许道士修建道观
和进行道教传教活动。这也是武夷山道教文化能长期传承至今的
一大重要原因。
武夷山道教文化的发展同时还得益于其最重要的教旨:追求
长生不老。这一宗教口号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时的地主阶级的最
高代表—封建帝王的权贵之欲。封建帝王也幻想能长生不老,永
远都能享尽世间荣华富贵,并幻想通过借助道教来实现不老之
梦,因此无论是文化思想管制还是物质经济上都支持道教的发
展。而道教人士也深知君主痴心,于是主要强调道教的神仙体系
和长生不老的宗教口号,对自己的名号也冠以真人和神仙之名,
在这种封建帝王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之中,武夷山道教文化也
得以能即使经历封建社会的内乱也能长盛不衰。
然而武夷山道教文化在经历宋明两朝的发展高峰以后,在明
末清初开始走向了衰败。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时代的变迁的冲击。
明末清初以后中国正式步入了封建社会末期,那时封建统治者对
道教的长生不老的理念也开始逐渐丧失了兴趣,封建社会末期的
矛盾重重,吏治腐败,民不聊生,道教这种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
内容也失去了市场,并走向了衰落。
二、从儒佛文化角度把握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文化还包含了武夷山儒家文化和武夷山佛教文化,在
把握武夷山道教文化特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
来进行分析。佛教文化发源于印度,最早在西汉末年传入了中国,
由于其轮回因果说很大程度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于维护当前
的社会等级秩序的思想文化控制需求,因此得到了封建帝王们的
大力支持,并在封建社会顶峰的隋唐时期发展到了武夷山,在经
过长期发展后也成为了武夷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道教文化
发展惊人的相似,在明末清初佛教文化也因为社会的变迁而逐渐
衰落。儒学文化宣扬君权神授,封建等级礼教,同佛教文化一样
能有效地维护封建君主的合法性地位,封建统治者也大力支持和
发展儒学文化,并且将儒教文化纳入了教育体系,作为正统思想
来统治中国。而儒学文化在中央统治深入到闽南一带时才正式随
着学士们的到来传播到了武夷山,而随着社会变迁,南方逐渐成
为了经济文化中心,尤以南宋朱熹的理学大成为代表,武夷山儒
家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并和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一样在封建社会
末期衰落。
武夷山道教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与武夷山儒佛两
派文化相互兼容。把握住他们文化兼容的本质就可以明细武夷山
道教文化的真正内涵。从文化发展历史来说,道教文化和儒佛文
化起初并非是融洽相处的。道教文化的发展起初是独立的,在唐
宋年间,由于道教文化的内核迎合了封建统治文化因此和儒佛文
化本质上是相互融通的,到了元明清,道教文化开始于儒佛合流。
相比起儒佛两派文化,武夷山道教文化拥有更为深远的文化渊
源,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独特的秀丽山水环境营造出如梦似幻的
境界,这里流传着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另一方面,武夷山众多
土著民族的独特的部族活动也为道教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而在文化功能上,道教文化与儒佛文化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道
教文化主要是关于身心逍遥的超脱文化,是对儒家的修身治国的
责任文化和佛家轮回因果的禁欲文化的一种有力补充。由此可
见。
三、结语
武夷山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地位的区
域文化之一,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它承载了千年来中
国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的民俗文化,也表
现出了封建统治权贵阶层的贪得无厌的剥削文化;作为与儒家文
化和佛教文化并存于武夷山文化的道教文化,其文化内涵更贴近
本土的人文地理环境,其文化功能能有效弥补儒佛文化的缺失;
而且在封建社会的土壤中孕育而生,也因为封建社会的解体而备
受冲击,在未来武夷山道教文化应适应社会变迁,不断创新文化
内涵,发挥新的文化功能,促进道教文化的发展。
作者简介:
包栢川,女,1990年10月17日出生,蒙古族,籍贯:内蒙古
科尔沁左翼中旗。学校: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专业:
汉语言文学,所在城市:武夷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