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综合保障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76)
摘 要:综合保障涉及多个专业,工作相互交织,其各项活动贯穿于装备系统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组织与管理措施予以保证,需要建立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没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并正确规划、相互协调和实施有效控制。综合保障管理需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计划,去组织、控制综合保障活动的开展,确保达到预定的保障性工作目标,实现装备系统的整体优化。
关键词:综合保障 管理模式
前言
开展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工作需要靠管理推动,这是多年来国内外逐步形成的共识。综合保障活动贯穿于装备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其效果不仅与研制和生产有关,也与使用与保障者有关,其目标与系统效能有直接、密切的联系。综合保障工作内容涉及装备工作的各个部门,要实现目标的整体优化,必须由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需要上层高度重视,并以相应的方针政策和强有力的管理手段自上而下的推动,才能得以全面开展并取得成效。
一、综合保障管理特点分析
1.综合保障活动有序开展需要周密的计划
综合保障活动以确定和实现系统保障性要求为主要内容。保障性要求的复杂性要求多个单位的合作和大力协同;保障性来自任务需求并直接影响着战斗力的生成与发展,因而用户方必须起主导作用并与研制方密切合作;保障性参数指标,从提出、确定到实现,有一个逐渐明确和逐步接近要求的过程,其阶段性决定了必须全程跟踪;保障性要求的实现、保障资源的规划需要保障性分析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作为综合保障各方面工作的基本依据。
2.综合保障目标的整体优化要求各要素、各有关工程专业的协调综合保障活动强调各保障要素以及保障要素与主装备的良好匹配,强调综合保障各要素的综合与协调,以实现目标的整体优化;对于一个具体工程项目,为在费用、时间等条件的约束下,把工作做的更有成效,必须强调保障性参数选择的针对性,注意各类特性参数之间的协调;与综合保障有关的工程专业很多,要使各有关学科协调发展并在实践中很好的发挥作用,必须理顺关系,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产生更好的效益、各要素及保障性参数指标的协调以及专业体系的发展、建设和应用,需要通过实施管理和技术措施来实现。
3.综合保障活动需要阶段控制
综合保障的目标是通过装备研制程序中一系列活动实现的,整体效果的取得有赖于每项活动、每个步骤的落实。综合保障活动有明显的阶段性,前一阶段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工作,综合保障的整体效果是阶段效果的累积,因而,保障性参数指标必须具有可跟踪性,从任务需求到使用要求、再到合同要求,应保证按合同要求验证合格的装备系统,经战备完好性评估证明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4.综合保障管理决策有赖于信息支持
综合保障活动需要一系列决策,决策有赖于信息支持。因此,综合保障活动的关键是要获得有效信息。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和收集大量的有关信息,而且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加工和提炼,才能作为正确判断的可靠依据;为使其发挥应有的效果,需要针对信息跟踪、收集、分析和处理等环节的工作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确保获取信息质量;同时,需要实施信息的分析、加工处理、反馈和利用。
二、综合保障全周期业务活动
1、保障性研制阶段
面向装备的全寿命周期,以提升保障性水平、提高实战化能力为目标,全面开展保障性定性与定量要求综合论证、保障性设计分析和保障系统研制等工作,将保障性要求紧密融入装备研制中,形成装备保障性研制工作流程,按阶段可划分为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和鉴定定型阶段,具体工作内容参见图 1:
图 1 装备保障性研制工作内容
2、使用保障阶段
从装备交付至装备延寿/退役,保障工作贯穿整个装备使用过程。
按照用户使用过程中提出的各类保障需求,装备在役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维修保障、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与咨询、器材供应、在役装备升级改进、退役处理、用户走访与信息收集共 7 方面、16 类业务活动,具体工作内容参见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