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传统文化渊源探析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50次
时间:2021年4月13日 16:34
晏劲楠
(中共临泉县委党校 安徽临泉 236400)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华的有力传承,更是对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民生;改革;发展
作者简介:晏劲楠(1987-)女,安徽临泉人,学士,中共临泉县委党校助理讲师。
从西南到华北,从华中、华东到华南,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走过十多个省市地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召开多次研讨座谈会,内容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奋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区域发展、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就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作了重要部署和指示,而总书记关切的所有工作究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关键点。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不仅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内在要求,更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彰显。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核心内容,其形成可谓源远流长。这些思想,对中国后世统治者的政治道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就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早期的智者认为国家就像一棵树,民是树根。树根稳固,树才能正常生长。民稳定,国家才能安宁。民是国家的根本。
这种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实际影响。
西周时期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当“敬德保民”。“黄天无亲,惟德是辅”,敬德就是敬天,是周王朝政治路线的理论依据,保民是实践表征。保民是敬德的必然结果和具体表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认为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
在中国古代的政统里,天下从来不是一家一姓永久拥有的,而是“有德者居之”。判断政权是否“有德”的标准,即在于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先秦时代,管仲已经意识到,政权要稳定长久,就必须推行顺乎民心的政策。
孔子在卫国见百姓很多,子冉问下一步该如何发展,答曰:
“富之”。再问:“又何加焉?”曰:“教之”。这就是著名的“庶、富、教”论。孔子认为为政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老百姓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题。孟子与齐宣王进行讨论。问:“把家人托给朋友照顾,自己出去游历,回来后,家人在挨饿受冻。对于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答:“绝交”。问:“对无法管理下级的长官应该怎么办?”
答:“撤职”。问:“君王不能治理好国家,怎么办?”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反问:“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臣子可以杀害他的国君吗?”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可见孟子把民为本的思想视作其仁政的理论基础。
《吕氏春秋·贵公》里说:“天下是天下人民的天下,不是君主一个人的天下。”
西汉贾谊在《新书·大政上》提出:民是一切的根本,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国军的根本,官吏的根本。这是民本思想的系统论述。因此,他又说,从古至今,与民为敌的人,早晚会败于人民,几千年的历史流转都证明了这一点。
柳宗元认为“吏为民役,非以役民”,官员是要服务于老百姓的,而非奴役百姓。
古代民本思想阐述最深刻的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明确说,“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就是天下人民,天下是天下人民的天下。封建制度不合理,就在于封建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应该去掉。“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应当建立君、臣、民平等的社会,由三者公共承担社会责任。由学校来讨论政治的是非问题,制定“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这实际上就是要建立平等、民主、自由的新社会。这里讲民主思想,已经有啦涉及制度层面的内容,虽然还非常简陋。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已经达到封建时代能够达到的最高峰。
这些学说包含着丰富的重民思想,实际上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活水源头。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创新。
以人为本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权力不分大小,都是人民给的,因此只能受命于人民,做服务型政党,做老百姓的勤务员。“我们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的中心工作就围绕着这些来开展,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可见一斑。我们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民生保障、养老、医疗、就业、教育、卫生、环境等统筹推进。不仅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更要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关心和保障人的权益,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大德”与“小惠”
过去,常有人说儒家用小恩小惠来拉拢百姓。实际上,儒家虽然讲过对人民要施以恩惠,但并不是讲小恩小惠。《论语 雍也》记载,子贡说:假若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对于民众能够博施,就是大德,不是小惠。
孔子讲的德治,孟子讲的仁政,都是属于大德的范围。
我们强调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由无数个“小惠”汇成的一个“大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打牢这个基础,我们才能谈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疫”来“医”挡,“水”来“兵”掩,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稳定经济,一切为了发展,我们才能在“更”字上做更多的文章。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尧有“进善之旌,非(诽)谤之木,敢谏之鼓”,舜能“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所以我们必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从担任县委书记时走遍每一个村子,到如今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问政于民,方能施政于民,最终造福于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史为鉴,以民为本者得天下,开创盛世,造福于民。反之,国破家亡,身败名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新的时期,我们不能视绩而骄,保持警醒,从严要求,善听民意,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才能稳步走向更光辉的未来。
强国利民
历史总是在诸多矛盾与问题中向前推进。中国古代先贤坚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然而在这个“变”中,我们应当如何兼顾老百姓的现实利益,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史记·商君列传》有法家人物总结:“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任何改革,都会改变一些群众的生活习惯、传统观念,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那些掌权的利益既得者必须拿出一些利益分给别人,他们不甘心付出,自然会利用权力,借口群众意见来反对。
所以我们需要孔子讲的智仁勇,这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有智慧,才能真正往好的先进的方向改革;有仁爱之心,才知道如何站在弱势群体方面进行改革;没有勇气,群众反对,权势的围攻下,就不能坚持,半途而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们必须要以敢破敢立的政治决心和勇气,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应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坚持利国利民。
高质量与可持续
历史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治理,我们都不可能再沿用以前粗犷式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一切要把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向精准、创新,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高质量经济发展不再是满足于单一的经济增速,而是强调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礼记》中说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其实并不冲突。庄子认为“万物与我为一”,儒家提倡“亲亲”、“仁民”、“爱物”。中国古人有着取之有制、取之有时、取之以时的智慧。而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历史发展,创造性的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我们在“发展”这一命题上打开了全新的思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才是真正的为民负责,为民造福。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地球村的概念由来已早,以前我们可能是从通讯、网络的技术角度来考虑,而如今经融危机的全球性风暴、全球气候海洋等环境问题、新冠病毒的肆虐等无不证明,人类可以搞经济封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却在很多时候不能独善其身。人类终究是命运相连,生死与共。
《尚书·尧典》中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所以我们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为世界谋大同。《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天下为公”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理想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其实早已超越了中国人民的范畴,他高瞻远瞩的预见到,全人类只有携起手来,命运与共,才能打造一个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有韧性的未来”。所以我们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致力于全球减贫事业、经济复苏事业、生态保护事业、世界和平事业等,将中国人民追求的中国梦,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通连起来的,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参考文献
[1]周桂钿.中华传统文化与为政智慧[M].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2]李重,林中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N].光明日报,2019.
[3]张文祥,张旭.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J].学理论,2019, (0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