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词汇特征及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网络词汇以全新视角日益丰富我们的传播语言。基于此,本文尝试分析网络词汇特征并谈论网络词汇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为相关学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网络词汇特征;广播电视;运用
网络词汇的日益兴起,对人们生活工作交流方式、包括传统媒体传播惯用语言特点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从本质上来看,网络词汇形成过程反映了社会变迁、网络用户或网络受众的思维方式与趋势,对传统广播电视来说,如何捕捉和驾驭这种趋势应该成为新时代广播电视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方向。
一、网络词汇的生成特点和趋势
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网络词汇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很多网络词汇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容易流传开来并为人们所接受;同样一些网络词汇也因其粗俗恶搞、浮夸魔幻,也容易在一些年轻群体中滋生流行甚至被一些不负责任的新媒体传播扩散,只有研究这些不同类型的网络词汇生成特点、形成环境以及变化趋势,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我们在广播电视具体传播中,正确使用好、驾驭好和引导好。
在日常新闻采编工作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面对一个新冒出来的网络词汇采编人员不知如何把握,使用不使用、如何使用十分犯难。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新网络词汇的兴起离不开其原生环境,包括特定的使用群体、约定俗成的内容和范围、词汇萌芽初期和演变过程,以及其背后的主流意识;其形成与动辄上百年上千年才能沉淀下来“俗话俗语”不同:
有的能历久弥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更多的是昙花一现、变幻莫测,今年流行明年或许就过时,因此了解其原生环境和演变走向,研究好网络语言生成特点和趋势,方能避免在广播电视新闻中乱用误用。需要注意的一种趋势是,和约定、指向中性的网络词汇如“菜鸟”、“大虾”、“灌水”相比,一些网络词汇原生环境来自于非理性的情绪表达、内涵低级、金钱崇拜、甚至带有人格侮辱的色彩,如“屌丝、撕逼、国民老公、心机婊”等等,有时这些网络词汇不仅流传于网络民间,有的甚至登堂入室,大量出现在公开场合、传统广播电视和纸质媒体中,这些无疑和广播电视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舆论引导背道而驰,必须严格杜绝 [1] 。
二、网络语言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策略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与时俱进
近年来,传统媒体新闻采编也开始尝试做出改变,融入新的流行元素,尝试积极向上的网络语言表达,使得呈现的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大众也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些语言流行元素也通过传媒的传播而完成优胜劣汰的生态演变,使优秀的网络词汇得到沉淀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采编人员应该认识到,在实际稿件采写、新闻编排中,面对变幻莫测难以把握的网络词汇,或许拒之门外会少犯错、不犯错,但这种不参与、不积极面对的态度同时也把自己拒绝在时代发展、媒体潮流发展的门外,广播电视语言的与时俱进与其说是要求,其实更多是社会责任[2] 。
(二)新闻主持人需对网络词汇适度把握、谨慎使用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调查发现,在采纳流行网络词汇方面,广播电视采编环节大都被动谨慎,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更多愿意主动尝试使用网络词汇,甚至有的为了吸引观众(听众),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与关注度,主持人会不加甄别大量使用、甚至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词汇来提升节目的娱乐效果,如前文所述,网络词汇自有其原生性和指向性,时空局限性明显,广播电视媒体可以沉淀并激发其在民间的生命力,但过度使用不可避免喧宾夺主,流行的不一定成为主旋律,但主旋律一定是流行的,传统主流中华语言因其结构之美、内蕴之美、韵律之美,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传媒语言的主干和标杆,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广播和电视节目承担着引导和教育功能,大量未成年青少年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之一,一些毫无价值的网络流行语不可避免会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语言规范使用造成混乱,因此主持人在运用网络语言时,需做好自我监督和把控[3] 。
结束语
综上所述,媒体正确认识、规范使用网络词汇必须了解网络词汇产生的时代背景、局限特征和传统文字语言的二者关系,在广播电视相关采编、主持的具体工作环节中,采用不同的运用策略,积极面对和适度引用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 霍慧娜 . 热点新闻事件中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J]. 西部广播电视 , 2017(21):59-60.
[2] 肖莉 , 曹彩霞 . 浅析近十年网络语言发展变化的新特点[J]. 课外语文 , 2017(21).
[3] 张婧 . 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现代网络语言的发展与规范[J]. 文教资料 , 2018(18).
作者简介:熊忾洋(1968-)男,汉族,籍贯:江西,,记者,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