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哲学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初盛唐送外国友人别诗探析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来源: 赤子   发布者:张慧中
热度0票  浏览315次 时间:2014年8月05日 13:17

 

 

 

初盛唐送外国友人别诗探析

张慧中

(泰山医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6  

 

摘要:《全唐诗》中送别之作几乎占十分之三四,在初盛唐送别诗中,送外国友人别诗占了一定比例,十分有必要进行一下解读。通过仕唐居住、留学交流、来唐学法等三方面具体解读,可以看出初盛唐送外国友人别诗展现出李唐王朝以开放的姿态与外国加强交流展现出浓厚的时代性特征。

关键词:仕唐居住 留学交流 来唐学法

 

送别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中国有着绵长而丰厚的送别传统,《全唐诗》中送别之作几乎占十分之三四,而由于李唐王朝的兴盛,在初盛唐送别诗中,送外国友人别诗占了一定比例,尤其涉及新罗、日本等国家的送别诗更是较多,十分有必要进行一下解读。我们先来大致看一下新罗和日本两个国家的相关情况。新罗地处朝鲜半岛东南端,在唐朝以前,生产力落后、国力不强,文化教育的发展速度也较慢。直至唐高宗年间,新罗才从朝鲜半岛三国鼎立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因新罗与唐朝陆、海相通,在地缘上自然有文化亲近感,李唐王朝的文化开放、教育发达,深受新罗喜欢,很早就注意模仿并且吸收中国文化,以改变自身落后的文化教育现状。唐朝也对新罗的文化需求给予了特殊的优待。诸如唐太宗贞观年间扩大国学规模,增筑学舍以吸引四方求学的人们,唐玄宗也不例外。李唐王朝坚持教育开放的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罗留学之风的盛行。日本在很早就有了与中国在经济贸易、输入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往来并派出留学僧赴唐朝学习,随后,仿效唐朝实行了“大化改革”。从此促进了中日文化、经济交流的高潮。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或其它使节进入唐朝,除了使臣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等。以下我们将从仕唐居住、留学交流、来唐学法等三方面来具体解读送别诗。

(一)仕唐居住

我们先来看三首送别诗:

陶翰《送金卿归新罗》:“奉义朝中国,殊恩及远臣。乡心遥渡海,客路再经春。落日谁同望,孤舟独可亲。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礼乐夷风变,衣冠汉制新。青云已干吕,知汝重来宾。”

沈颂《送金文学还日东》:“君家东海东,君去因秋风。漫漫指乡路,悠悠如梦中。烟雾积孤岛,波涛连太空。冒险当不惧,皇恩措尔躬。”

刘昚虚《海上诗送薛文学归海东》:“何处归且远,送君东悠悠。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旷望绝国所,微茫天际愁。有时近仙境,不定若梦游。或见青色古,孤山百里秋。前心方杳眇,后路劳夷犹。离别惜吾道,风波敬皇休。春浮花气远,思逐海水流。日暮骊歌后,永怀空沧洲。”

以上三首送别诗反映了天宝年间新罗人薛文学、金文学仕唐后归还时的离别之情。“落日谁同望,孤舟独可亲。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漫漫指乡路,悠悠如梦中”以及“青云已干吕,知汝重来宾”都反映了面对离别,中外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和友好之情,可谓含情脉脉,悠悠如梦,体现出友情之深厚。在诗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尤其“奉义朝中国,殊恩及远臣”和“礼乐夷风变,衣冠汉制新”反映了新罗当时对唐代文化的敬仰,反映了新罗人深受唐代文化的影响。

再来看两首送别诗:

包佶《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赵骅《送晁补阙归日本国》:“西掖承休浣,东隅返故林。来称郯子学,归是越人吟。马上秋郊远,舟中曙海阴。知君怀魏阙,万里独摇心。”

这两首诗所赠送的对象是同一个人,那就是晁衡。他的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通读全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充盈着深深的离别之情。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为日本人来唐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和环境。为了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日本曾经先后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赴唐,他们大多受家庭教育影响,素质和修养较高。其中著名的人士就是阿倍仲麻吕,十九岁被选为留唐学生,到长安后在太学攻读,由于成绩优秀,提前完成了学业。他改为中国姓名“晁衡”,参加了唐朝科举考试,中第后担任过左补阙等职,并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晁衡广泛结识了当时著名诗人储光羲、李白、王维等,相互酬唱不绝。以上两首送别诗便是在唐代文人送别晁衡时所作的。晁衡于天宝十二年回国,不幸中途遇难,脱险后再次入唐。由于唐玄宗对晁衡非常赏识,“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便是反映了送行时的气派,很有皇家风范。晁衡在唐朝做官的时候尽职尽责,由此,作者发出了“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这样的感叹。

(二)留学交流

来看两首送别诗。

皇甫曾《送归中丞使新罗》:“南幰衔恩去,东夷泛海行。天遥辞上国,水尽到孤城。已变炎凉气,仍愁浩淼程。云涛不可极,来往见双旌。”

钱起《送陆珽侍御使新罗》:“衣冠周柱史,才学我乡人。受命辞云陛,倾城送使臣。去程沧海月,归思上林春。始觉儒风远,殊方礼乐新。”

这两首诗是李唐王朝派出使臣赴新罗进行文化交流在送别时所作。这在当时是有时代大背景的。唐代派出使臣进行文化交流是以新罗派遣留学生等人来唐进行文化交流为前提的。初盛唐时期,新罗派出部分优秀分子留学受业于唐朝,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贞观十三年“自天下初定,增筑学舍至千二百区,虽七营飞骑,亦置生,遣博士为授经。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遂至八千余人。”[1]可见,新罗学生人数在外国留学生中之多。新罗留学生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而且重视算学、律学等科目。由于唐政府对外国留学生实行宾贡制度,新罗学生应试及第后皆授予唐官职,回国后备受新罗王朝重视。所以,新罗留学生纷纷报考。不仅仅是新罗人来到中国吸取优秀成果、进行文化交流,而且我国也派出使臣去新罗加强学习和文化交流。以上两首送别诗便反映出这一历史背景事件。

除此之外,唐代还有很多日本留学僧赴唐,钱起《送僧归日本》便反映出唐代诗人送日本留学僧回日本时的情形。“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这首诗反映出在唐朝时日本学问僧与中国交往的现象。“随缘”、“法舟”、“通禅观”、“梵声”都反映出作者对佛教的了解,这首诗所反映出来的佛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诗人信奉佛教的普遍性。

(三)来唐求法

先来看一首送别诗。

孙逖《送新罗法师还国》:“异域今无外,高僧代所稀。苦心归寂灭,宴坐得精微。持钵何年至,传灯是日归。上卿挥别藻,中禁下禅衣。海阔杯还度,云遥锡更飞。此行迷处所,何以慰虔祈。”

这是一首反映李唐王朝的臣子送别新罗僧人回国的送别诗。如果要真正解读此首送别诗,就要了解当时有关李唐王朝和新罗在宗教等方面的情况。佛教创立于印度,由于此地和新疆于阗之间往来频繁,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便由克什米尔地区传入于阗。从河西到关中这一东西走向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宗教文化传入的中心地区。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昌盛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秦陇地域又是中国佛教活动的核心地带。唐初,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都对佛教采取了利用手段,所以尽管有人反佛,但是佛教并没有衰落,高宗、武后时期佛教大盛,秦陇地区寺院林立,度僧众多,京师的每一个坊里都有寺观。特别是许多高僧进入宫廷活动,造成的影响很大。新罗自六世纪正式信奉佛教后,大量的僧侣来到唐朝的佛教兴盛地学法。可以推测,在此首送别诗中的新罗法师就应当是新罗派遣入唐的新罗高僧。新罗到唐的高僧往往悟性较高,在唐朝的长期生活中,与唐代文人交往较为密切,并作下了一定数量的诗歌,其中有一部分便是反映离别之情的送别诗。我们来看开始时提及的那首诗。诗中反映了唐朝诗人与外国僧人的友好交往,面对离别显示出了很深的离别之情,反映出了其之间的友情。如“持钵何年至,传灯是日归。上卿挥别藻,中禁下禅衣。”,从“上卿挥别藻,中禁下禅衣”可以看出,此新罗法师必定为高僧,否则不会受到如此高规格隆重的礼节招待。同时又不乏诗人对新罗僧人的敬仰和赞颂,如“高僧代所稀。苦心归寂灭,宴坐得精微。”,而最后一句“此行迷处所,何以慰虔祈”又反映出在唐代佛教的盛行。整首诗反映出诗禅合一的迹象。正如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指出:“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2]又如张籍《赠海东僧》:“别家行万里,自说过扶馀。学得中州语,能为外国书。与医收海藻,持咒取龙鱼。更问同来伴,天台几处居。”可以看出,该新罗高僧在唐朝已经较久时间,熟悉中国话,同时擅长医学、咒语等,技能多样。由此可以推断出,该新罗高僧在唐朝已经有较长时间,所以面临离别的时候才有了如此深厚的情感。

综上分析,通过仕唐居住、留学交流、来唐学法等三方面的具体解读,可以看出初盛唐送外国友人别诗展现出李唐王朝以开放的姿态与外国加强交流展现出浓厚的时代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页1163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页37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