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我国体育院校课程国际化的路径探讨

热度0票  浏览128次 时间:2014年8月14日 14:31

我国体育院校课程国际化的路径探讨

胡红洁 

(上海体育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0438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课程国际化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我国体育院校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发展打造复合型、创新型体育人才的重任,应着眼于体育全球化背景,秉持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走课程国际化之路,以国际眼光制定课程目标、实施课程教育,使课程体系更切合学校专业发展的目标,更适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也更符合国际化体育人才的市场需求。

关键词:体育院校;课程国际化;本科课程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导致世界范围内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非同以往。为打造一支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思维和全球意识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发达国家积极推进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努力将跨国界、跨文化的观念整合到本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之中。同样,肩负着为国家储备智力资源重任的我国高等院校,走教育国际化道路,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高等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制定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合作研究、师生交流以及联合办学等教育活动,推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并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等等。综观这些实践,高等教育国际化虽然是由一系列环节推动的过程,但其中的核心是课程国际化。因为教育国际化最终的落脚点是人才的培养,根据现代课程论的观点,课程学习始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它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课程国际化是我国高校专业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按狭义理解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各种活动,也是本文涉及的概念。何谓课程国际化?简而言之是指课程目标的国际意识、课程内容的国际视野以及课程设置的国际通行性;具体而言是高等院校“以所培养的人才能解决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在交流合作和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障碍、隔阂和差异为宗旨,通过比较、分析、鉴别和筛选,将其他国家相关文化、社会、科技和管理方法等知识和经验融入本国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的过程。”美国是最早开展课程国际化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不少大学分别以拉丁美洲、亚洲、非洲和中东问题为核心,开发了区域性研究课程,这些课程既是专攻国际专业学生的主修课程,也是主修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澳大利亚的课程国际化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普及,高校不仅提供多种类型的国际性课程,还在传统的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外国知识和国际观点。可见,西方国家实施课程国际化,一方面将国际知识和国际观点融入课程内容,使课程具有国际眼界,另一方面按人才的世界级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在多元化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二、体育院校课程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院校也在积极促进课程的变革,其动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中国竞技体育跨越式的进步,引来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但话题纷扰中,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基于奖牌数量的体育大国并不等同于体育强国,体育强国首先是国民的身体素质强、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强,其次是在此基础上竞技水平的强大,它是大众体育与精英体育的完美结合。因此,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应该顺应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既要培养具有国际气质的优秀运动员,也要倡导全民健身运动,为社会培养体育教育人员以及健康休闲指导人员。另外,中国的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相关行业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也是现实所需。而且,伴随着世界各国体育信息的高度交流,体育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往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可见,未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范围广、规格高而且日趋国际化,那么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体育院校课程教育的多元化、国际化乃是大势所趋。

2.中外体育交流与合作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我国体育院校在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始终与高等教育改革保持同步。于此同时,为使自身的办学水平不断上台阶,一些体育学院致力于寻求与海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互换学生交流,互派教师访学,并借助联合培养的方式搭建了中外体育院校不同教育体制之间的对话平台。但国际化办学离不开国际化课程的支撑,在国内外体育教育日益频繁的互动中,能否为此提供既具有全球共通性、又反映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优秀教学资源已经成为当下体育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而且随着来华留学教育的快速发展,表现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成为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另一只重要推手。

3.国内外体育教育机制的对比反思

教育国际化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应该置入世界体系的大环境中考察和评价,从而建立国际通用的制度规范和评价标准。与中国体育院校现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相比,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体育专业覆盖面更广,涉及到与体育相关的各种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且更具灵活性,注重学生知识体系中跨专业、跨学科的构成比例,基础知识广,专业口径宽,学生毕业去向范围很大,而且高度重视理论课的学习,以提高体育专业的学术地位,提升人才的培养规格。总之,通过近年来国内外体育教育的比较研究,发达国家在体育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三、体育院校课程国际化的路径探讨

高校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并不是以专业的优劣来衡量,而是取决于学了哪些课程,获得了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对比国外高校既注重素质培养,又加强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国内体育院校仍有需要改进之处,学校的各个层面要加深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真正推动和全面实施课程的国际化。为此,提出以下分析和建议:

1.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意识

教师在课程国际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是执行者,也是建设者;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是知识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看,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多重身份,决定了这支队伍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从教育国际化的高度继续推进教师发展项目,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教师通过外出进修学习或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海外执教等方式,拓宽学科专业的国际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思维方式,自觉地将国际化知识、经验和方法整合到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去。教师要学会使用在校学习的留学生资源,获得国际性的接触和体验,与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合作开展课题,让参与课程学习的留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我们还可以聘请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专家与校内教师合作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本校教师教学水平的国际认可度。

2.加强拓宽基础的通识性教育

通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经济、法律和科学等基础性知识的传授以及个性品质的训练和公民意识的陶冶。对此,清华大学前任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有精辟的阐述,他认为“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也就是说大学阶段要以健全人格的塑造为先,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价值尺度,拓宽人的学科视野、知识眼界,提高人的思维品质和学识能力,在如此宽厚基础上的“专识”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美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通识教育,在体育教育领域享有盛誉的美国春田学院(SPRINGFIELD COLLEGE),通识教育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学院面向不同专业的所有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包括基本技能课程和跨学科领域课程两部分,前者有计算机应用和课程写作,后者主要有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跨文化研究、社会评价和体育教育,大约280多门课程,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台湾体育运动大学更是将通识教育中心设为单独的教学单位,围绕全人教育目标,统筹规划该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学校还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对应其应具备的能力,给出合理的选课建议。

相比较,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通识教育,虽然未冠以“通识”之名,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分布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环节,但类别、数量和内容上还有很大的、可以拓展的空间。而且大多数通识课程都采用“欣赏”、“赏析”的介绍方式,缺乏让学生通过“辨析”和“批判”内化吸收的手段,无益于学生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高。由于课程的实施缺少合理布局和制度上的约束,且课程评价不力,学生往往将其视作易混科目,教学效果有限。所以如何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是否采用本科第一学年分专业大类进行通识教育的方式值得思考。

3.确保课程内容的市场化需求

全球化和国际化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紧密,因而对世界各种文明以及共性特点的了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而且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文化的交流,迫切需要具有国际间沟通和交往能力的体育人才。有鉴于此,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必要增加诸如“世界问题”、“国际体育研究”、“体育公共关系”“亚洲体育史”等国际性或区域性的课程,并作为必修的通识课程。其次,要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应具有灵活性、前瞻性,尽最大可能为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细化的市场需求服务。一位体育管理专业或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其毕业去向究竟有哪些,还有哪些潜在的就业可能,只有对市场充分地了解和预测,课程内容才更切合实际,为此,有必要邀请已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课程的编排献计献策。另外,外国留学生教育是我国体育教育进军国际市场的途径之一,也必然推动课程的国际化。目前国内体育院校课程设置与国外同类院校有所不同,外国留学生在本国所学课程与我国所学课程衔接不上,学分难以承认,需要进一步打开专业面,提高课程设置的弹性。教学语言的国际化也是留学生教育的一大瓶颈,我们可以从特色专业如“民族传统体育”着手,面向国际教育市场,建设一系列双语精品课程,成为吸引外国学生来华学习的国际性课程资源。

4.促进教学方法的全方位创新

从教学环节的角度看,课程国际化也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国际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师提供了很多改良和创新教学手段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视听技术的运用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但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才是根本。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一言堂”或“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因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而受到挑战,互动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的推陈出新,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不过,无论怎样都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课前的疑问还是课中形成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以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学习要与课外实践紧密联系,如果能在课堂构建真实的环境或把课堂延伸到真实的情境中,对学生课内外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而非几次考试,那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适应性。

五、           结语

总之,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下,我国体育院校要积极与国外高等体育教育平台接轨,打开学校的国际能见度,顺应大学科、宽专业的课程改革趋势,即多学科领域的涉猎,多知识技能的学习,推动课程的国际通行性,培养既具有国际性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跨文化沟通和交往能力国际化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李联明.研究型大学实施课程国际化的特点与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09,(2.

[2]谢作栩.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历史演进[J].教育研究,1996,(6).

[3]孔令帅.析澳大利亚高校课程国际化[J].世界教育信息,2005,(6).

[4]季诚钧.关于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5]刘帅,汪霞.究竟什么是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12,2).

[6]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海教育出版社200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TAG: 课程 院校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