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文学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浅谈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和奏鸣曲悲怆的曲式分析

热度0票  浏览1970次 时间:2015年3月30日 14:25

 

   

摘要:贝多芬作为西方音乐史上杰出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激昂悲怆的作品。在势力极其黑暗,条件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他仍饱含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并潜心创作。他的奏鸣曲《悲怆》更是激起了当代人民奋斗的激情,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力量。本文通过分析贝多芬的悲惨命运和他最著名的奏鸣曲之一,《悲怆》的曲式大胆创新的想法和匠心独运的演奏技巧。笔者认为贝多芬的作品标志了西方音乐的里程碑,也是众多音乐学者研究的典范。

 

关键字:贝多芬,奏鸣曲,悲怆,曲式分析

 

一、贝多芬简介及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出生于17701216日德国波恩 ,逝于1827326曰维也纳。他虽然一生不幸,创造了许多闻名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也孕育了众多生命的交响乐。1781年,贝多芬受教于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不吝赐教的帮助下,贝多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作曲风格和演奏能力。

    1787年,贝多芬去了维也纳,向莫扎特和海顿两位当时的音乐大家学习作曲。接下来的五年里,他一直潜心向学,为了他最爱的音乐事业,他心甘情愿的付出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直到父亲死后,他在没有家庭原因的情况下才第二次有机会来到维也纳。贝多芬这次选择和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列里等人一起学习。 不幸的是,从1796年,他便觉察到听力出现问题。此刻处身近乎绝境的他虽想过放弃,但面对前方未知的世界,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没有选择倒下,而是利用身体里最后一丝光亮奏响了自己生命的交响乐。1801年,可能上帝眷顾一个失聪的孩子,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藉着生命中前所未有的美好爱恋,更是支撑着他顽强地创作。这一点从他那个时期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作品《英雄交响曲》就展现了贝多芬全新的创作理念和坚强的生活信念,实现了他创作史的又一个新纪元。1813 -1817这四年间,由于由于欧洲处于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他的创作水平和灵感都日益下降,以至于那个时期没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18181827年贝多芬病情情况严重恶化,在饱受精神和病痛的双重折磨下,他仍凭借自己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四十六岁的贝多芬听觉完全丧失,这对于他如同噩梦一般,但却依然坚持音乐创作。1827326曰,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他的最后作品而在维也纳与世长辞。贝多芬一生贡献给了他最爱的音乐事业,是众多爱好音乐的人学习的至高榜样。

(二)贝多芬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作为西方音乐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佼佼者,生平异常坎坷。他从小在父亲的熏陶影响下,就对音乐产生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天赋。然而由于父亲的不当教育,急于求成的希望他可以功成名就。错误的引导导致了他并不顺利的童年。加之早年丧母,辍学,照顾弟弟和爸爸等等非常大的压力,对原本就不幸的苦命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直到贝多芬十二岁,他遇到了他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老师--聂费。才使他钢琴演奏和作曲都能得到正规专业的教育,实现飞跃的成长。也正是这个时期,贝多芬才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专业知识。

    然而命运总是开无情的玩笑,在他三十岁之前就已经感觉到了疾病的预兆。又有什么比失聪对一个音乐家来讲更痛心无助的呢?那段日子,他几度想要自杀,留下遗嘱,认为离开世界才是对一个音乐家无法从事音乐事业的最好诠释。

    如果说,青年时期的贝多芬是坎坷多舛的,晚年的他可以说是贫穷困苦的。贝多芬的后半生是伴随着悲怆深刻的戏剧性生活。然而所有的磨难和曲折并没有打垮一个顽强的音乐之躯。对于一个伟大的创作者,历经祸不单行的疾苦生活仍能不屈不挠的,预示必将创造不朽的神话。贝多芬凭借他的坚韧和执着,在这一生中创作了九部交响乐,五首钢琴协奏曲,九首小提琴协奏曲,七首弦乐四重奏,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以及歌曲大合唱。

对于贝多芬的所有作品,可以说,我们都不陌生。作为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他的代表作都被一直崇拜他的人所熟知和崇敬。主要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号浪漫曲等等。虽然他幼时历经坎坷痛苦,但对于命运开的无情玩笑,他仍然选择顽强面对。也正是他的坚韧执着,成就了浪漫主义音乐学派的又一个不可撼动的影响地位。当然最著名的还属他的钢琴奏鸣曲,这其中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曾被冠以西方音乐的“新约全书”,伴随着他的坎坷命运,实属经典中的经典。当然《悲怆》演奏曲的完美也证明了古典钢琴曲进入了成熟期。贝多芬对于这些曲式的大胆创新和别出心裁,更是激起人们对音乐热爱的激情,和未来幸福生活的祈盼。

二、奏鸣曲及作曲风格

(一)奏鸣曲的简单介绍

    什么样的曲式是奏鸣曲?简单来说,三乐章奏鸣曲是大多数的题材格式,而只有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形式使用标准的一部分。奏鸣曲式的结构非常复杂,也正是它的复杂使它能够淋漓尽致的表达深刻的思想和画面。作为最能体现作曲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的第一乐章更是全曲的精华之所在。

    而作为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则为慢板乐章。所谓慢板乐章,就是回旋曲和回旋奏鸣曲式较多。通俗的讲,就是回旋曲和奏鸣曲式的一种。慢板的出现,有利于历经激烈喧嚣之后的冷静思考。就像面对人生一样,处处皆思考。恬美并且单纯的回旋曲曲式多用于于民间庆典。

    第三乐章是快板的回旋曲,使得整个乐章的触键方法都极其类似。曲调集中轻快,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一部分通常也都蕴含曲子的高潮部分,和第一乐章略有相似。

(二)、贝多芬的作曲风格

    了解贝多芬的人都知道,在创作初期,他的作品大多数受当时的浪漫音乐主义学派杰出人物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然而贝多芬通过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在创作奏鸣曲时,他放弃了传统的四乐章和小步舞曲的形式,将奏鸣曲完美变化成了三个乐章,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却掀起了又一轮的音乐文化的高潮。与此同时又重新变化了曲子的编排顺序。第一乐章中的前奏由快变慢,第二,三乐章同时使用了回旋曲式。从作品前所未有的改变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乐章曲式结构规模的扩大和作曲风格技术上的大胆革新。这种勇于突破传统,推陈出新的想法做法直到新世纪下成长的我们也同样需要。在当时的创作背景下,那个战火纷飞受压迫的年代,在创作风格上,贝多芬仍能坚持选择平静和淡然的曲风互相结合,互相呼应,这些离不开他的磨难和释然。代表人们崇尚自由的同时,也代表贝多芬浪漫的思想和情怀。

    贝多芬就是运用自己独特而深邃的思想,加之对人生,世界,理想和现实的思考,用众多优秀作品诠释那时那刻他对世社会最真情的拷问,慷慨激昂的《悲怆》就是最有话语权的代表作。

三、以《悲怆》为例的曲式分析

 (一)、第一乐章的曲式分析

《悲怆》和大多数的奏鸣曲一样,一共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传统奏鸣曲式,由慢板转为快板。出现在第一乐章的第一,二,三小节中,蕴藏着一种莫名的哀情和伤感。让人可以切身体会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和即将被击败的时候千钧一发的时刻。接下来的部分就有所缓和。由悲痛巧妙的转化为悲伤。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如果不是亲耳听见,恐怕任谁也是不会相信的。随后的部分则围绕“悲怆”的主题展开,在一系列黑白健的组合敲击下,美妙的断音爬过钢琴键,那种随着震颤又平缓的音乐而随之热情上升的心情,绝对可以称得乐章中的精髓。而第一乐章的五次持续的感情上升,可以让你一饱耳福的同时畅游音乐的浪漫海洋。接下来是第二主题展开,这一部分和经典的奏鸣曲神似而又有所不同。第六十五节开始,到第九十节为止都运用了大量的波音。对于发展部分,与其从专业角度讲是G小调的极慢板进入快板,不如解释成断音的不断上升。曲末,听者可以感受到上升断音的缓慢结束。

第一乐章的触键则是从引子开始,其柔和哀伤的演奏更像此时此刻的人民面对的社会动乱一般,从心底发出的呻吟似如无声的呐喊触动着历经磨难的欧洲人民的心灵。首先,哀求的音调与慢板的和谐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奠定曲子发展基调,更给听众一种面对残酷命运的威胁时必然战胜的决心和坚韧。引子作为核心部分,为了表现毫无悬念的音色,演奏的手法当然也是重中之重。端部结束在降E大调上开始,伴随着主体主题的材料变化,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转,掀起了音乐的反抗热潮的同时,也掀起了欧洲文化运动的高潮。演奏者如果想最大程度的接近原创,演奏的手法必须专业。此时演奏者必须把整个身体的力量都集中由大臂传送到小臂,然后再到手指尖,用力弹下去,如此精力集中,必然使贝多芬的代表作从朴素的慢板引子开始了全曲序幕神一般的演奏。

    第一乐章的节奏是由慢转快的,所以除了刚刚谈到的引子的演奏尤为重要,第九、十小节的演奏稍快转变更应该格外注意。快速转到下一节时一定要铿锵有力,毫不犹豫。

    说到对于情感的把握,我们也从开头引子谈起,高声部对比尤为明显,像题目一样营造极其紧张的氛围。从引子结束部分,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渐入渐出的快速半音,对此明显的高低音区。倾浑而下的音符为我们呈现了面对当时社会反抗的情绪和贝多芬面对晚年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想法与挑战。这些都为后面爆发的主题做了积极的呼应。

    从专业角度讲,每逢右手恰巧遇到笔直上升的音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的时候,左手的主音持续音的出现就像极了有一种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的气势。在由第一乐章转到第二乐章的部分,悲伤的情绪蕴藏其中。对于副部,感人动听的高低音结合更是抑扬顿挫的完美体现。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伴随着音流的高低起伏,把主部的紧张情绪完美的推向高潮部分。

    以上就是笔者从触键、音色、速度、情感对第一乐章的曲式分析的简单看法和浅显的弹奏体会。

(二)、第二乐章的曲式分析

    熟悉奏鸣曲悲怆的音乐学者都知道,第二乐章是像歌曲一样的慢板。又被称为如歌的柔板,。第二乐章的整个大部分都把读者带进一种和谐的祈盼气氛。如果说《悲怆》是为数不多的优秀乐章,第二乐章则是不可多得的好段落。这个柔板乐章最为幽雅,也最为纯朴,可以称得上充满了祈祷气氛的绝妙演奏。如此优美的旋律和他的某些奏鸣曲比起来虽然不是最为深刻的,但对于贝多芬创作旋律才能的自发性是一个极强有力的证明。众所周知,贝多芬的弹奏似有管风琴般的丰满音响,以旋律与合唱般的和声,饱含着人们心中崇高宗教信仰。它的特点尤为显著的,它的音符接近于弦乐四重奏又与之不同,饱满作曲家内心的纯朴,美妙如歌。贝多芬把钢铁般的意志表现在严肃的寂静中,表达在庄严的沉思之中,也表现在安静真挚的内在感情中。这是贝多芬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伟大胜利。乐章的演奏部分,触键遒劲又舒缓。这一部分不得不提的还有伴随其中的宁静安逸。那种音乐缓慢柔和流淌至心脾的感觉让听过它的都能永生铭记。

从专业技巧来讲,第二乐章属于降A大调。整个乐章充满抒情的色彩,与第一章形成强烈对比。不管是听觉还是内心感受,都会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仿佛人已置身歌曲之中。这和古代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无二致,而这样的似有似无的技巧恰恰又是贝多芬当时的真正心里感受,可谓情由心生,这样一部生动华丽的作品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它的形式为三段体,清晰明了的让人听懂生命里的悲怆。第一段,优美而抒情的主题,风格与第一乐章迥异。回到了一种平静的心态,由急到慢,由激情到缓和的过度让整个乐章有了生命力,和大起大落后的回归于平静,充分体现了悲怆这个主题。进行之中也悄悄地从三声部变奏为了四声部,随后进入了第二段,一种意兴阑珊之感也涌上心头,让人心中顿生无限感慨,似乎听懂了歌曲最深的含义,一部作品也由此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另外,此段中大量出现的是左右手相互交替的三连音的伴奏,在前半部分一度出现紧张感,但接下来循序渐进的演奏从第一段进入第三段,幅度也随之变小。给人一种经历了大起大落又回归平静的释然,却时时刻刻让人内心澎湃。

其实,从曲风来说,第二段开始我们首先可以感受到的就是它的朴素,它略带有名歌风格。从它的主题可以看出慢板的悠然与恬静,主题几乎都是很朴素的。但在内容上,却注入无比丰富的情绪和真实感情的流露,让每一个黑白键交替的瞬间都变得理所当然,让每一次人与琴键的触碰都变得铿锵有力,隐隐让人有种淡定自若不以物喜却又不向命运屈服的感觉,所以弹奏速度也是比较慢的。除去心情是改变而自然地产生的独特感受外,在原则上应该尽量保持这个基本速度,尤其是慢板乐章中,特别容易因感情的奔流就使得脚步变乱,因此引起的速度改变。所以弹奏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破坏乐曲的大结构。

(三)、第三乐章的曲式分析

最后当曲目进入进入第三主题,柔和而恬美,和前两章不同的是旋律,相同的却是人在不同时间内的不同心境。接下来笔者通过自己的弹奏经历,从第一小节开始,一节一节的说起。从第一节到第十七节在整个乐章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它能恰到好处的凸显主题,给听众深刻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在弹奏时右手主旋律一定要连接好,应该连接的部分千万不能落下。否则会使整个乐章都黯然失色。另外,重音要尤其突出,但也不能只关注重音,使歌曲只有准确而没有衔接。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双手的节奏,一定要均匀,千万不能忽快忽慢,有高有低。装饰音的修饰要显得平滑而自然,要有轻快的感觉。

谈到第一间插部,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弹奏第十九小节到第二十四小节的时候,手腕要随之转动,弹得轻巧而连贯,自然而和谐。从第二十五到第二十七小节,初次聆听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此时此刻的纠结。音节虽小,但却来来回回,仿佛海浪飘过来又飘过去,反反复复,像每一个深夜辗转反侧的人儿,也想贝多芬自己。从第三十三节开始,重点仍在需要左右手交替和连接上,这样既能练习我们动作娴熟,所奏之曲和谐自然流淌,也能让人感觉到贝多芬置身乱境依然稳定的心态和决心。贝多芬构造的这些美妙音符看似是随心所欲,实则灵魂交错,音符撞击,所带来的乐感和快感让我们听到就似看到,看到又似乎触摸得到。练习的时候我们知道,左右手的衔接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在感受到唯美音乐的同时,也需要为这绝世美曲付出,耕耘。第三十七小节至第六十一小节属于插部扩充,这里不再赘述。第六十二小节到第七十八小节是悲怆主题的又一次体现,接着便进入宁静柔和的插部主题。从第九十八小节开始,为了曲子的动力效果,把乐曲再一次推向了高潮,左右手的断音伴奏此刻不能出一点差池。主部主题和第一间插部的变化则是由第一百二十一节开始。逐步进入第一百二十九节,主旋律也随之由轻快切换到浑厚。仔细品味我们会从第一百七十一小节感受到了是主部主题的第三次体现。也正是从这一节开始,乐曲进入了尾音,也就是结束部分。接下来右手的第一和第三拍重音,左手的第二和第四拍都要强烈突出,要与之前的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给听众以听觉的震撼。以往贝多芬的作品在结束前都会惯用这种方法,在剩下的部分里给人营造一种鲜明果敢的意境。结束部分首先是音节缩短变化的再一次体现。它略带有激动的同时又充满了前进斗争的力量。这是结束部分的高潮,也是音乐创作的另一高潮。这也表现出了贝多芬要以不停歇的意念面对生活的磨难,面对社会动乱的毅力和品质。

谈到第三乐章的触键和速度,作为快板的回旋曲,第三乐章都与第一乐章及其类似,除了安静就是恬美轻快。弹奏者初次弹奏时更要注意,注意开头第一小节是弱的音,弱音一共有三个。接下来是左手低音的旋律线,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这里特别容易被忽略,所以我们在弹奏时也要特别的注意。剩下的部分因为前面小节有一拍左右的停顿空间,就把此刻这段的气氛显得异常沉闷。整个乐章描述的生活亦或是人内心的思想变化此刻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专业技巧的角度来讲,这一段极大部分使用了对位技法。运用了大量的连线,所以在弹奏的时候,各句各段的结束处都要适时适度地提起手腕,这样既能让听者知晓音乐结束,也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休息。最后贝多芬选择用坚定有力的主和弦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尾声。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他惊世骇俗的水平和能力。这应了贝多芬的那句话,“这世上的大公有的是,但其自己就仅此一人。”

    作为悲怆想要表达意境的部分,我们必须要仔细分析第三乐章的情感表达。虽说主题带有田园山水自然的感觉,但却不失欢快清幽的意境。显然这一乐章所带给听众的感觉就是,情绪比较乐观,从悲痛走过悲伤,从悲伤走到安静,再到欢快。渐趋中部,出现了近似民间舞曲的美妙音调。这也表达了作者没有被困难为之动摇的开阔心绪,每个音符都代表贝多芬无悔付出于音乐事业的伟大。最后的坚定可是最不简单的曲调,表现出斗争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藉着此曲也表达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崇高追求。

以上就是笔者对《悲怆》这首演奏曲的全部分析。体会美妙音乐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音乐家对命运的执着追求,对社会的必胜信念和对生活的不屈精神。贝多芬的一生折射出了无数需要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四、总结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儿时的生活条件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改变的。这些日子能改变一个人也能摧毁一个人。对于贝多芬,童年的生活给他留下了一串难以摆脱的徘徊和痛苦之中。但在这期间,贝多芬却创作了众多骇人惊世的优秀作品。也许因为信仰,也许因为生活,或是因为热爱,对于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学派的伟大作家,把对生活的所思所想融入了音乐,融合了音符,融进了曲子。在音乐的巅峰上,贝多芬堪称无人可与之比肩。

    这是一个被命运无情捉弄的音乐家和艺术家。尽管他一生都经济着坎坷磨难,然而痛苦孤寂的生活并没有将他重重的击倒。他一直坚定不移的守望着自己信仰的灯塔。在孤独,失恋又失聪的打压后,还顽强的遵循这对艺术的箴言。他没有朋友,他有音乐;他没有知音,他有作品;他没有恋人,他有后人无尽的敬仰和崇拜。

    贝多芬的伟大也就在于此,不完全因为他是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而是他面对人生的灾难不低头和伟大美丽的音乐灵魂。笔者认为,贝多芬在他的音乐领域至今是无人能敌的。因为他的音乐已经与人生分不开,这是灵魂的象征,是那个音乐时代的体现。

    通过对《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和研究,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在面对是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时,不屈不挠的反抗,坚定执着的追求,追求自己梦想的同时也追求美好未来。从一个画家的角度讲,《悲怆》是一幅画,描绘了旧社会的黑暗社会,和渴望自由和谐画面;从一个书法家的角度讲,这是遒劲有力的作品,象征着刚毅果敢,象征着奋勇向前,象征着不屈不挠。

这首闻名中外的曲子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更有贝多芬自己的特征,主题的对比力度明显,戏剧性的发展和谐,材料的联系和呼成,曲式的大胆创新,所有这些除了贝多芬的不懈努力,也充分发挥新式钢琴的魅力和精髓。这首曲子结构严谨,感情的发展更是顺其自然。能有机会认真深刻的分析贝多芬的作品,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幸运。激情中渗透悲伤,伤感融合美感。仅仅围绕悲怆的深度分析,实属奏鸣曲中的独一无二的传世经典。

通过笔者的分析,也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更深层次的理解《悲怆》这首奏鸣曲,同时也能对贝多芬的作曲风格和特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赏析和演奏它。

 

参考文献

1.蔡良玉 《外国音乐欣赏丛书》 [J]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版

2.童道锦 《钢琴艺术研究(上中下)》 [J]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3.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 [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4.涅高兹 《论钢琴艺术表演》 [J]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版

5.贺锡德 365首外国古今中外名曲欣赏》 [J]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年版

6.约·霍夫曼 《论钢琴演奏(附问题解答)》 [J]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7.邵义强 《古典乐派乐曲赏析》 [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8.汉密尔顿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表达》 [J]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版

9.赵晓生 《钢琴演奏之道》 [J]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年版

10.罗曼·罗兰 《贝多芬传》 [J]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0年版

11.唯民 《贝多芬论》 [J]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12.贝尔加米尼 《贝多芬和古典时代》 [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3.贝多芬 C调上的贝多芬》 [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版

14.泷本裕造 《伟大的普通人:真正的贝多芬》 [M] 2005年版

15.汉斯·根德《谈弹贝多芬》 [M] 2003年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TAG: 贝多芬 奏鸣曲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