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新媒体场域下“绿色传播”的实践发展研究   

热度0票  浏览31次 时间:2022年2月23日 10:33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充分表明了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决心。其中,绿色传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推动力量,它对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环境监控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绿色传播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趋势,但随之也产生了新的阻碍与困境。因此,重新明确其概念内涵,探究新媒体场域下绿色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相应的对策,积极面对和抓住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新媒体;绿色传播;实践发展
  一、“绿色传播”概念的问世
  最早提出“绿色传播”的概念是 1999 年,王英[1]
  在对
  《光明日报》6 月份所发表的环保报道分析“文明社会呼唤‘绿色传播’”一文中首次提出,即“环境保护的宣传报道”。
  此概念基于 1999 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当年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刚刚有所好转,但仍然不容乐观,环境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学者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出现,需要通过传媒的宣传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2002 年起,经济高速增长,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此引发的公众事件频繁发生,带来了中国环境保护最为艰巨的十年。2004 年,庞毅和胡东林等[2]
  认为“绿色传播”已
  不仅仅是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报道,而是“鉴于它对人们精神状态方面的深刻影响,主要指它对于人们精神生态的维护”。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战略高度,李正良等[3]
  学者梳理总结了“绿色传播”10 年间的
  概念发展,定义其为:“绿色传播是指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绿色媒介组织通过低碳化、低污染、低耗能以及数字化技术,传播具真实性具品质感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纵观“绿色传播”概念内涵的发展,可以说是和中国的国情紧密相连的,二、新时代下“绿色传播”的新的内涵当前,在新时代下新媒体迅速发展,传播的互动性、灵动性、主动性大大增强,在此背景下,重新明确和发展“绿色传播”的概念内涵成为题中之义。
  根据传媒发展现状和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提炼出当下“绿色传播”新的内涵:其一、绿色传播的早已不局限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而更多的侧重于精神文化上的架构,助力于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和谐健康安全生态系统。其二、绿色传播应打破原有的环境保护内容框架,上升至三个层面:第一层为自然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由生物、环境、矿产三部分组成;第二层为非自然生态系统:指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由农田、绿化、湿地、水库、湖泊等组成;第三层为人文生态系统:指的是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比如在雅安灾后重建的五年里,“生态雅安”、“雅安抗震救灾”等微博、微信公众号不间断地向公众传递着震后讯息,不仅仅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建,更多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重建。在推进绿色生态的同时,不忘建设优美人文生态,和美社会生态。正是新媒体在传播中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才更加具有感染力,也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新媒体背景下“绿色传播”的困境
  在新媒体背景下,原有的传播模式受到很大阻碍,这不仅归因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更多的是绿色传播的内在结构与传播实践操作中的矛盾所导致。主要的原因有几点。
  一是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缺乏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正确的认知,由此导致信息传播专业性不足、传播内容有误等问题出现。新闻范围广泛,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环保等,一条有意义的讯息必定是媒体工作者站在专业化、职业化的角度采写编评而成,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播速度加快,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化知识的媒体工作者已是凤毛麟角,有关“绿色传播”的报道流于平面化,无法进行深入层次的报道,或者报道内容存在明显的专业知识的硬伤 [4],导致信息传播碎片化、公众信任下降这种恶性循环的出现。而这些都是由于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引发的,这种只停留在环保政策告知、号召公众环保、表彰环保功绩的没有进行深入报道的新闻被称之为“浅绿色”,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指出:“浅绿色环境观念是就环境论环境,较少探究工业化运动以来的人类发展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其结果是对旧的工业文明方式的调整或补充。”
  二是新媒体环境下绿色传播实践“去中心化”。“把关人”
  是由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新媒体冲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结构转变为双向传播或网状结构,传播活动“去中心化”,“把关人”角色弱化,信息内容鱼目混珠。信息交互的每个结点都同时成为了传送点与接受点,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发声成为传播者,海量信息的传播使得传统的“把关人”不能面面俱到,对事件的思想争锋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信息把关的可行性降低,非专业传播者的参与尽管对绿色传播有着一定的价值,也使绿色传播的范围边界更加模糊,造成传播信息不准确,传播内容不专业,传播主体与正面宣传相悖的情况。
  三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深入浅出,内容碎片化。当今时代,公众注意力稀缺,话题热度周期短暂,信息的主要形式以公共更容易接受的短讯、图片、短视频为主,绿色传播也不乏很多只陈述事件,不做分析的“碎”新闻,例如:“河北宁晋红色污水浇地:井水泛红”;“全国人大代表张金海针对生活垃圾分类问题提出:‘可通过政策落实、科技创新等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这种单纯的曝光与陈述不缺乏由表及里的深度思考,不能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在整个绿色传播场域内,信息量巨大,确不成系统,难免落入了碎片化的不良现状。
  四、新媒体场域下“绿色传播”实践的机遇和挑战公众是生态文明环境利益的直接相关者,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新媒体的多样性、互动性、包容性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止步不前的状态,大大的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全民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大大的可能性,为绿色传播实践创新带来了新的出路[5] 。
  首先,“绿色传播”传播形式多样、传播内容丰富,使信息向立体化、可视化、互动化方向发展。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模式,借助于互联网 + 的迅速发展,跟随大数据、云算、VR、AI 等技术的深度爆发,各类图片、视频、漫画、H5 等在各个微信、微博、抖音等 APP 新媒体平台上更加便捷的出现,这些打破传统媒体的缺陷,为绿色传播的目标实现提供了可能。
  其次,“绿色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域的限制。新媒体打破了原有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信息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受众间快速传播。截止到 18 年底,全国 31 个省,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保部门,全部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各地环保组织也搭建起了微信公众平台,无不加强了绿色传播的及时性,广阔性,扩了大绿色传播的影响力[6] 。
  再次,新媒体成为连接政府、企业、专家、公众等不同社会角色的纽带。为绿色传播提供了引导舆论、实时监控的良好平台。尤其可以通过披露一些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依托公众舆论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监控和监测,督促相关部门重视并解决问题,调动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营造了公众监督的氛围[7] 。扩大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促进了环境民主法治建设,为环保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8] 。
  最后,在新媒体背景下,大数据建设、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学科交行呼应、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新媒体融合发展进入 3.0 时代,这为绿色传播的跨领域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这不仅为“绿色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也为共同解决现代社会各类复杂问题创造了条件。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环境保护需要公众共同的参与,应植于每个人的意识当中,新媒体伴随着它的广泛性、及时性、互动性快速的发展,为“绿色传播”带来一定困境的同时,大大培养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为共同建造美丽中国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英 . 文明社会呼唤“绿色传播”—从光明日报看我国传媒的环保报道 [J]. 新闻记者,1999(12):50-51.
  [2] 庞毅 胡东林 . 传媒产业发展呼唤绿色传播 [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02):63-67.
  [3] 李 正 良 , 刘 川 . 我 国 绿 色 传 播 理 念 与 践 行 [J]. 求索 ,2012(05):209-210.
  [4] 刘翼 . 全媒体时代更需要“专家型记者”[J]. 青年记者 ,2016(28):63[5] 张橦 . 新媒体助力绿色传播:以 2018 年环境日为例 [J].
  环境教育 , 2018(07):60-63.
  [6] 刘久明 贾小琴 . 大众传媒绿色传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J].
  传播力研究,2018(07):43.
  [7] 王曦 , 刘翼 . 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的视觉新闻生产——以川报集团为例 [J]. 青年记者 ,2018(20):46.
  [8] 刘翼 , 贺菲琳 . 屏幕生态系统下电视媒介的传播困境与对策[J]. 青年记者 ,2017(26):17-18.
  作者简介:杨莎莎,女,1994 年生,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再读研究生,从事艺术传播和新闻传播方向的研究)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