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受众类型探究

热度0票  浏览52次 时间:2021年9月22日 14:20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划时代的工具,颠覆了旧有的传播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
丰富多样的媒体技术给受众提供了获取新闻信息的更多选择,全媒体作为一个新兴概念也被新闻媒体所接受而付之以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分析全媒体概念和发展,从媒体实践的角度探究了在全媒体背景下新闻受众所产生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新闻受众类型及应对方式,以期能有效助力专业媒体的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受众;探究
这是一场由技术飞跃带来的深刻变革。新兴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深刻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伴随着党中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推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新闻是针对受众的传播,因此新闻媒体工作者对于新闻受众类型的研究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媒体从业人员的视角,基于对全媒体的概念、发展,提出了关于新闻受众类型的研究分析 [1]。
一、全媒体的概念和发展
1、全媒体的概念
全媒体的广义含义包括了传统纸介传媒、移动互联网、国际互联网以及局域电视网等新闻传播渠道,囊括了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等人们视听等接受信息的感官各种传播形态。最终通过网络融合,实现了电脑、电视和手机等终端融合,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全媒体下的信息传播具有信息量全面、信息库庞大的特点,只要有媒介,信息的传播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进行;全媒体能通过受众的偏好将庞杂的信息分类推荐,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同时全媒体实现了多个媒体间的联合运营,实现了重新构建媒体身份的构想。
2、全媒体的发展
“全媒体”在英文中为“omnimedia”查询文献资料可知,目前的基本认识是,全媒体的概念或源于美国一家家政公司。
1999 年,玛莎 - 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公司成立,它通过旗下管理的报纸专栏、广播台节目、网站的“全媒体”通道,向用户宣传推销自家生产的家政产品和服务。[2]
之后,该名词作为新闻传播行业的专业术语被新闻工作者所使用 [3]。但此时的“全媒体”只注重不断扩张媒介传播方式,并不在意新旧媒体传播形式的融合。在我国,过去对于全媒体的认知和解读同样并不全面。直到 2013 年该概念被重新提出和解读,全媒体的发展才受到重视,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全媒体的概念也从简单的媒体扩张转变为现如今的媒体融合,并且针对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媒介传播形式。[2]
二、全媒体环境下受众特征分析
受众是衡量新闻工作者工作状况的标尺,同时也是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媒体的发展与优化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受众的需求,提升受众的生活品质。
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一个特征就是新闻的受众同时也是新闻消息的传播者,受众在接受新闻消息后能够对新闻消息有自我认知并且能够对新闻消息进行二次传播。因此针对这一特征,新闻工作者可以根据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消息的获取途径以及受众所获取信息后的处理方式对受众进行分类,现如今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信息获取媒介也多种多样,针对使用不同媒介的受众提供不同的信息也是当下新闻工作者需要注意的重点。
三、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受众类型
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受众已经从传统的固定、集中、单一的新闻获取渠道转变为如今多平台、多角度、多方位的新闻获取渠道,从而形成了更加个性化的媒介使用习惯,这同时也帮助受众根据信息关注角度和媒介使用习惯分化为一个又一个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使用习惯的受众群体,因此从受众的个性化媒介使用习惯分析,本文将新闻受众分为传统型用户、新型用户、过渡型用户三大类型。这三大类型在用户的年龄、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三个方面有明显的不同特征。
1、传统型用户
传统型用户主要指的是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期刊等传统媒介获取新闻的用户,这类型的用户有其显著的特征。
研究发现传统媒体型用户年龄较高,用户年龄越大,使用传统媒体的人数占比就越大,55 岁以上的传统媒体用户占比最大,其他年龄较小的人群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均占比较小;同时在职业方面研究发现政府工作人员使用传统媒体人数占比较高,仅次于退休人员占比,同时农民工、农民使用单一传统媒体的人数占比较大,说明其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较为传统单一;研究还发现学历越低,使用传统媒体人数占比越大,高中以下使用传统媒体的用户占比最多,学历越高,使用传统媒体的人数占比越少 [4]。
2、新型用户
新型用户指的是使用手机、电脑和平板等终端获取信息的用户,还可以划分出移动新媒体型用户和非移动新媒体型用户。
其中,移动新媒体型用户指的是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等移动终端获取新闻信息的用户,非移动新媒体用户指的是只使用电脑获取新闻消息的用户,此类型用户占比最少,可见利用电脑获取新闻消息的媒介方法并不符合便利快捷的要求,逐渐被淘汰。研究发现,新媒体类型的用户更受年轻人的喜爱,其中 18 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喜欢使用新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这其中移动新媒体的使用占比最高,但同时 18 岁以下的年轻用户中使用传统媒体的人数远高于年龄分布为 18 岁至 24 岁以及 25 岁至 34 岁的年轻群体,原因可能为在校期间不能携带移动设备只能通过传统媒介获取新闻知识以及一部分青少年受家庭影响,更加青睐传统媒体;调查职业分布发现学生、自由职业者以及私营企业人员使用新媒体人数占比更高,远高于农民、农民工和退休人员。
同时,调查发现学历越高,使用新媒体的用户人数占比越大,但对于移动新媒体用户占比调查发现,学历越低,使用移动新媒体的用户占比越大,高中以下学历的用户使用移动新媒体占比远高于其他学历人数,硕士以上的学历使用移动新媒体占比较低,以及学历越高,同时使用移动新媒体和非移动新媒体的用户越多。
3、过渡型用户
过渡型用户指的是既使用新媒体又使用传统媒体的用户,这类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较多,不仅使用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同时还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方式获取新闻信息。
研究发现这类别的用户年龄分布占比均较小,这其中 35岁至 44 岁的人群使用过渡媒体占比最高,但相比较该年龄段单一使用新媒体、传统媒体人数占比仍然为最低,同时研究发现随着年纪的增加,过渡媒体型用户的占比就越小,意味着这一年龄段的人更多的使用单一化、固定化的媒体工具,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较为固定;通过对过渡性媒体用户的职业分布研究发现外企工作人员使用过渡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的占比在所有调查职业中占比最高,其次政府工作人员同时使用新媒体媒介和传统媒体媒介的人数占比较高,学生、农民和农民工使用过渡媒体的人数占比较少,退休人员和待业人员同时使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人数占比最少,退休人员年纪较大,对于移动设备的使用陌生,更加排斥使用新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研究还发现受教育程度同样是影响过渡媒体人数占比的因素,高中以下学历使用过渡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的人数占比最低,高中学历的用户中同时使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人数最多,之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使用过渡媒体人数的占比也越来越多。
四、应对方式
从对新闻受众类型的探究可以看出,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其实更加强化,更加细化。因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应对。
1、内容同心,提升新闻宣传精度和强度。
全媒体发展是党中央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全局、推动新闻宣传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需要统一认识:是机遇更是挑战,既要抓住机遇,更要艰苦奋斗。新闻媒体必须围绕这个认识,加大新闻宣传的精度和强度。
消费质量报在实践中突出“以提供专业化品质内容”为基础,以“全媒体内容供应系统”为支撑,强化全媒体优质政务内容生产,细化“行业 + 新闻、信息”、“行业 + 大数据、舆情”、“行业 + 内容定制、托管”,在推进“一网、两报、三微”六大平台(即:消费质量网、消费质量报、消费质量手机报、官方微信、微博、微视频)融合发展的同时,优化对所传播信息的品质追求,包括真实准确的信息、专业独到的见解、鲜活生动的文本表达等,构建符合专业媒体属性的全媒体产品生产体系,实现从文字表达到多元呈现的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
2、产品共融,打造品质全媒体产品。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这些,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正在为新闻媒体宣传赋能。
消费质量报改变过去新媒体单纯转载传统媒体内容(含本报新闻及他媒新闻)的单向传播模式,将单纯信息平台的角色,改造为“平台 + 桥梁 + 工具”,即按照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的不同定位、不同特色,向定制型新媒体端方向发展,将内容高度、深度与宽度、速度、互动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内容与形式、内容与渠道、内容与技术、内容与服务的融合,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全媒体产品,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实现了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明显提升。
同时,消费质量报充分调动新闻媒体的政经资源,联动合作媒体,扩大区域内外各层级媒体的影响力,同时以媒体为载体,联动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产业研究院、行业协会等品质用户,共同打造质量、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的媒体智库,定期推出相关全媒体智库产品,通过融媒体渠道进行推送。
3、渠道共建,加强跨媒体受众联动。
全媒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层级媒体之间加强互动交流、共享受众资源,以协作之力共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新闻媒体可在宣传主管部门支持指导下,分省、市、县等层级成立联合协调机构,互通信息,建立广泛沟通、共商共议的协作机制;共享受众资源,打造渠道畅通、高效便捷的发布平台,跨媒体互推精品稿件,实现不同领域新闻受众之间的内容延伸交流常态化,提升宣传的层级品质。
五、结语
回望传播史,传媒技术的变迁深刻重塑新闻业态。在全媒体环境下,受众在哪里,新闻宣传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新闻工作者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新闻工作者应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习惯针对性的提供不同的新闻信息获取方式,“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为用户提供更加适合便捷的全媒体新闻获取方式,以自我革命的勇毅担当深入推进全媒体从“相加”到“相融”,向着“融为一体、合而为一”阔步迈进。
参考文献:
[1] 王 一 芃 , 卢 晓 云 . 全 媒 体 环 境 下 新 闻 受 众 媒 介素养研究——基于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实证分析 [J]. 视听 ,2017(11):16-17
[2] 罗鑫 . 什么是“全媒体”[J]. 中国记者 ,2010(3)[3]葛丽莎,张国良 . 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受众类型研究[J]. 河 南社会科学,2016(24):83-94.
[4] 王 擎 . 互 联 网 背 景 下 经 济 新 闻 受 众 研 究 —— 基于 2010 年、2015 年北京地区问卷调查的比较 [J]. 新闻界 ,2016(16):59-6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