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思维——选取新闻视角的罗盘

热度0票  浏览49次 时间:2021年9月23日 13:57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摘 要:新闻界由于长期受二元价值观的影响,无论是新闻写作层面还是新闻报道层面,对新闻视角的解读都存在着静态的误区。从本质、物化及执行三个层面重新解读新闻视角,发现其本质是一种思维,物化是语言,而其执行则是态度问题。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报道时,要求记者基于思维层面选取新闻视角,从定性判断、时间转换、角色转换及分形思维等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把思路向四面扩散,对思维对象进行多要素、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
关键词:新闻视角 思维向度 分形思维 角色转换
同样的新闻事件,一百个记者至少能制造一百个版本,这是角度不同的结果。同样的新闻有的记者报道出来能够切中肯綮,有的却不着边际,关键在于报道角度的选择是否恰当、巧妙。激活思维,开阔视角,在报道角度上独辟蹊径,才能做到“众人议论纷纷,惟我道破天机”。
对新闻视角的理解和观点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写作层面,同样一个报道题材,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一个好角度会给文章增色,使新闻价值倍增;其二是报道层面,新闻视角即记者发现事实、认知事实、表现事实的切入点,它关系到记者以怎样的视角去认知事物、挖掘事物所包含的新闻价值,以怎样的切入点展开对事实的叙述,以此来充分表现新闻价值。这两个层面是新闻视角在新闻业务的不同过程中的作用与体现,把新闻视角看做是“角度”,一个静态的几何概念。那角度的本质是什么?怎么去发现角度?视角是否仅仅是静态的角度?本文拟从思维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新闻视角的思维误区
把新闻视角当作一种材料的取舍的技法在常见于专业教育和行业培训中,但是媒体上还是不乏千人一面的八股式新闻。这种文风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记者主观认知的局限,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记者单一的思维方式障碍,其病根主要在于长期束缚我们的二元价值评判的思维模式。
所谓二元价值观评判思维,即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或者排斥了中间层次的极端评价。由于长期受到一分为二的思想的浸染,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世间万事万物整齐地划分为黑、白两色,好、坏两类,正、负两极,上、下两位,东、西两向;正确与错误不可调和,消极与积极势不两立,乐观与悲观界限分明,前进与后退无法共存。”[1] 这种思维上的偏向,造成了人的认知模式简单化,反映到新闻传播活动上,就经常表现为缺乏独立思维的人云亦云,缺乏整体思维的断章取义,缺乏多向思维的僵化单一,缺乏纵深思维的浅尝辄止。
所以,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的立场与心态除去政治因素外,大体上还是一个思维问题。没有立体丰富的思维体系,单单陶醉于字、词、句的推敲,文章结构的调整,所谓的好新闻,也只能是徒有其表。
二、新闻视角的思维解读
1. 视角的本质是思维
新闻源于事实,但新闻不等于事实,也不是事实的简单复写形式。新闻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意识的。任何新闻工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对象世界,而是一个各种符号组成的符号世界。新闻报道供给人们的也不是纯客观之象,而是一系列符号构成的镜像,记者报道新闻的过程,就是符号化事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面对大量的符号去伪存真,选择编码,把真实的世界景观转化为一种可供传播的文化符号。任何新闻报道都会打上记者意识世界的烙印,都要通过符号去传达一种意义。意义是无形的,控制意义只能借助于有形的符号,对有形符号的控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新闻视角。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新闻视角:新闻视角就是报道主体为揭示客体(事实)的新闻价值而形成的一种透视关系。这一关系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构成的认知关系。二是符号与新闻事实之间构成的表现关系。记者之于事实是一个认知过程,主体立足点的变化,将导致对客体新闻价值把握的变化。同样,符号与新闻事实之间的表现过程,即符号化过程,也会随着新闻视角的不同各异。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不论是巧妙的还是拙劣的,任何新闻报道都是在新闻视角下进行的。
新闻贵在“新”,“新”不但是时间上的新鲜性,而且是角度上的新颖性。“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这里所强调的“不同”就是视角的创新,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所谓不寻常的性质,并非事物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中,之前却未被发现的。创新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其实现的工具就是思维,新闻视角只是新闻报道领域里的创新思维的具体版本。打个比方,视角之于报道就如同泥土之于雕塑,一堆泥土,在不同水平的雕塑家手中,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新闻视角正是记者认知新闻的过程与方法,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与窗口,其本质是一种优化报道的思维。
2. 视角的物化是语言
新闻视角是一种思维,思维的物化是语言。带有创新视角的思维体现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一种优化的语言。当然这里所指的语言是和前面提到的事实的符号化相对应的,不是狭义上的书面和口头语言,而是一种符号语言,它不仅包含文字、色彩、线条、声音等符号实体,而且还包含这些符号对应的意义。也就是说符号本身没有意义,不同视角的组合才赋予了符号某种不同的意义。
新闻报道不是事实的镜像复制,而是一种新的理智的综合,一种符号的缔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报道也正是新闻工作者使其思想客观化的形式之一,而新闻视角则指导、优化这一客观化或符号化的进程。比如新闻体裁的演化,就是在不同视角之下,事实被符号化的结果。从消息、通讯到深度报道、精确报道,不仅是新闻题材发生了变化,更是新闻视角的不断拓展。
在符号构建过程中,视角影响着编码,同时也厘定着符号系统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同构关系。在文字、色彩、线条、声音等符号充斥媒体的时候,视角成为意义的注脚,给了新闻一个存在的意义。这时不但显性的符号在视角的结构中释放着意义,作为隐性的视角也在符号的展示里悄悄暗示着“意在言外”。
3. 视角的执行是态度
态度是“一种基于经验或共有知识的意见、信念或价值判断。”[2] 如果说新闻视角是新闻报道的立足点,那么态度就是新闻视角的立足点。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在泛政治化的思维里,以“代言人”的架势去传递信息,受众反感,舆论引导的效果也不好。在市场化的视角下,新闻、银元与“眼球效应”成了“桃园结义”,如果记者的镜片上一个镶着“流量”,另一个镶着“银元”,又怎能指望这样的视角能看到阳光?莫要让“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作为一种主体与客体认知关系的新闻视角,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世界观。新闻视角绝不是传者的专利,新闻报道是由传者与受众共同完成的,受众的视角也是新闻视角的重要内容。
三、新闻视角的思维向度的拓展
法国学者查铁尔说:“你在做事时如果只有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最危险的。”查铁尔其实是指出了人们在观察、处理事情时的单一思维的局限性,或者说是限制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枷锁。为什么一件事物千万次地出现在人们的视域内,人们却熟视无睹?为什么一个声音无数次地响彻耳边,人们却充耳不闻?思维科学的试验证明,这些事物与声音之所以不能被人们注意到,就在于人们头脑中都有自己固定化的思维模式。符合头脑中固有的习惯与思维模式,事物就进入人们视线范围;超出这个习惯与模式,则会被人们忽略。
新闻思维中存在同样的现象。
随手翻开同一时段的各家报纸,或者追踪同一事件的不同媒体的报道,“飞蛾效应”常常会出现。对于社会生活中涌现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众多媒体往往一哄而上,沸沸扬扬。这些由不同媒体、不同记者报道出来的新闻竟会有着惊人相似的角度和观点,这种现象也是我们俗称的“跟风”。
要突破新闻报道的同质化,独辟蹊径,以不一样的新闻视角致胜,就要谈到新闻视角中思维向度的拓展。记者应对思维对象进行多要素、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 定性判断:肯定-否定-待定
面对采访的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记者通常要下一个定性的判断,即这个事件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人物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实际上,同一事件、同一人物,放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往往会有不同的判断。而且,有些事件还正处在发展中,也许一时无法判断其性质如何。这时,就不妨以事件性质“待定”的视角来报道,任由整个事件水落石出,人物面貌逐渐展露,而不加主观的评判。
2. 转换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这只是说对了一半。对于事物全貌的认识,既需要历时性的观察,也需要共时性的研究。采取过去视角,就是历史思维,通过考察事件的起源、发展的脉络,了解背景,凸现主题。采取现在视角,也就是即时思维,即实现信息传播的“现在进行时”,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反映事件发生的现实态,达到受众接受信息的零等待。未来视角则是运用经验思维,思考事件发展的未来状态,预测事件的发展方向,提醒受众对待它们的态度。
3. 角色转换:我-你-他
从思维主体的层面来说,存在着“我”、“你”、“他”
三个不同的视角。而人们在观察和思考时,总习惯从“我”
的视角出发,以“我”的需要、目的、态度和价值观、情感偏好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思维的对象。这里的“我”,大体有四个层次:作为个体的小我;作为团体成员的我;作为民族成员的我和作为人类一分子的我。记者的新闻报道采访中,要突破“我”的角色思维限制,站在“非我”立场思考与采撷新闻。但突破“自我”,并非就是忽略自我的存在,而是作为思维与行动的主体,应该经常反观自照,在了望、分析外部世界时,对于“自我”在其中渗透的成分有一个较清晰的把握。
如《环球时报》曾经的典型报道标题,在报道塔利班组织推行伊斯兰教义时,用的标题是“塔利班,让女人回家”;报道克林顿大张旗鼓访问中国时,用的标题是“克林顿浩浩荡荡访中国”;报道戴安娜不幸遇难时,用的标题是“戴安娜长眠在小岛”,这些新闻标题隐匿了“我”的态度,而凸显了“他”的角色感受,使新闻更接近于事实本身,因而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信任。
4. 分形思维:部分-整体
“分形(Fractal)”一词是是由数学家芒得布罗特(Mandelbrot)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提出的,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混沌理论中。它是指自然、社会或经济系统等自组织中的整体与部分具有某些自相似的特点。分形现象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如一棵树就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树干分成树枝,树枝又分成树杈,树叶的脉络重复树干的模式……树的枝枝杈杈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自我相似的记录。这就是说,系统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反映和含有整个系统的性质和信息。但是,系统中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虽然具有自相似性,但却具有无规则的特性,呈现出有序与无序的组合关系,如自然界中的海岸线、雪花、云彩等。其魅力就在于,整体与部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复制,分形显示了一个无限丰富、美丽和个性化的世界。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应该具有分形思维意识。了解和借助于分形思维,有助于记者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敏锐地捕捉到丝丝缕缕的新闻信息,一鳞半爪可能都能映射出整个新闻事件的脉络,寻着它究根问底,就有机会还原整个事情的原貌。但碎片只是构成新闻的元素,并不简单等于新闻整体,而整体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远不是碎片所能比的,具备分形思维有助于记者更全面、客观、系统地看问题,并助力记者去芜存菁,围绕主题进行有序梳理和分类。
四、结论
好的新闻稿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从一粒沙中看世界,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其深藏的内涵。归根结底,还是记者采写新闻时的思维向度与深度的开掘问题。新闻报道就要充分开启思维的大门,在全面掌握新闻素材的情况下,找准一个切入点,深入新闻事实的心脏,把新闻事件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考察,把同类新闻事件放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时代环境中进行观照,把新闻事件放在边缘视角中进行审视,在不同行业领域的交界处、从不同层次和角度组成的若干社会关系的接合部进行跨域思考,挖掘新闻的深度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飞,新闻文本结构与意义生成 http://www.cddc.
net/shownews.asp?newsid=2149
[2] 【美】约翰·费斯克等 编撰,李彬 译著,关键概念与文化研究词典(第二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2,p1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