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艺术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浅谈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涵养

热度0票  浏览285次 时间:2014年5月22日 09:29
浅谈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涵养
李娟 湖南省冷水江工业学校
摘要:自先秦孟子提出“养吾浩然之气”以来,“养气”便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均是创
作主体内在人格、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可以说,极端重视文学艺术家的人格塑造和精神涵养,不仅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心理学的一
个突出特点,也是中国美学艺术精神之民族特色的重要表现。本文从拥有博大胸怀、培养书卷之气、提高修为品格和涵养怡顺心性四
个方面来谈艺术创作中的涵养。
关键词:绘画;艺术创作;涵养
“涵养”二字前人多有阐发,归根结底,无非是涉及主观审美心理结构和文化智能结构的建筑问题,古往今来,凡是卓有成
就的作家,艺术家,对此没有不高度重视的。早在先秦时期就出
现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绘画思想,发展到六朝时期出现了顾恺之的形神说和谢赫六法说等理论,而中国画学思想成熟时期却是两宋
时期。两宋时期传统绘画诸体皆备,同时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基本
构架也大致确立。
一、拥有博大胸怀
《孟子》在论存养之学时尤其注意“养”出一个阔大雄强的心灵境界。《孟子 公孙丑上》云:“敢问夫子恶夫长?”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
间。”
人生是有限的,人的形体也很渺小,要受到时空限制,然而就是这样局促而又渺小的人,却能够浩然与天地同流,这是为什
么?在孟子看来,天地间最有灵气的动物是人,人的体内流荡着一股生命之气。人只要能持养其气、转扞格为圆融、变渺小为博
大、克服内在的冲突,至大至刚之气就能昂然而起,从而汇同于昊天。分析孟子的养气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内在世界“扩而充之”,
同时把人性中固有的善心诚意贯注到整个内在生命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内在世界由“小而弱”达到“大而刚”,大
可以上下于天地而无所不在,刚可以恢宏于千里而无坚不摧。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
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下无外,故有外之
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宋代以来的绘画理论中实际上也存在着“大其心”的理论问题,其中受理学影响的痕迹依稀可辨。北宋的郭熙是中国画学史
上第一个将儒家的涵养心性学说直接植入绘画体系的人,他的画学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重涵养。同时,郭熙让其子郭思重“进修
之道”,这个“进修之道”就是理学的修养心性之道。郭熙提到的“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画家平时的修养;第二,
创作时的陶养;第三,作画时鉴画陶养胸次。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与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郭熙受到传统绘画功能论的影
响,觉得画是宣畅道德、有资教化的工具。作为一个画家,需要加强自己的性灵修养。通过陶养把自己变成一个有德之人,这样
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达到陶染人心的作用。因此,根据郭熙的思维逻辑,在绘画创作中,画家的性灵陶养是根本,根据这个本,
可以实现通过绘画陶染人心的功能。故此,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将画家涵养心性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大哉!画之为物也。广大悉备,以天地为骨法,以造物为笔墨,以日月为神彩,以雨露为染绚,以四时为生意,以海岳为运
用,以宇宙为襟度。斯画家不传之秘也。这段话说得何等痛快!画家于雨露风云中揣度绘画的形式、
构造、因素,画家又以天地宇宙之心为我心,发挥霞思云想,以“宇宙襟度”去营造心灵中的“艺术宇宙”,这一“宇宙襟度”
似乎总在中国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的胸中荡漾!
二、培养书卷之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先贤的杰作名篇中吸取养料,是滋养主体文气的重要形式。明代董其昌的这一作画主张是对此
前许多类似论画主张的总结,被后世画坛奉为圭臬。论画强调读书和书卷气并不是从董其昌才开始的,这在两宋画坛就已经引起
了人们的重视。另外,作画需要读书支持的观念也受到了宋明理
学的影响。
宋代画院多重读书,在画院的选拔中非常看着读书。在入学考试中,除了测试绘画的基本功之外,还要专门考察学生的读书
情况。《宋史 卷一五八 选举志》云:“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
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
宋代以后,伴随着文人画创作风气的兴起,读书被绘画界视为提供个人涵养的一种重要途径,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被视为画学中强调画家自我修养的纲领。画家读书并非要将书中之知识移之于画,读书主要在于涵养心性、净化灵府、
扩充胸宇,而知识的探求则在其次。理学发展了原始儒学的和顺积中、英华发外的思想,发扬内圣外王之道,强调由内达外之学,
这正是画学中读书论的立论之基。“观古今画家,骨格气势、理路精神皆在笔端而出,唯静穆
丰韵、润泽名贵为难。若使四善皆备,似非读书养气不可,不但有关画中之学,实有关此人一生之穷通贵贱、福寿长促耳。”
清代松年视读书为修养之主要门径,认为读书是一辈子的功夫,一刻也不能忘记。他说:“我辈作画,必当读书明理、阅历
事故。胸中学问须深,画境自然超凡入圣,似非由内达外不能入六法三昧。”他反对由外达内之学,认为那样做“仅知腔调板眼,
至于曲之优劣细微,恐亦茫然。”他的“由内达外之学”正是理学的内圣外王之学的另一种表述。松年曾作诗云:“万里行程万
卷书,画才画学分清楚。”这形象地传达了他的这种观点。
三、提高修为品格
人的道德修养被视为立身处世的第一等大事。只有树立光明正大之人格,才能从事画艺,才能担当弘道之大任。这种观点在
宋代画学中就已经基本形成,提出并论述了“人品”和“画品”这两个重要概念,这也是理学和画学之间的一个契合点。
人品和画品之间虽然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并一种必然的联系。人品的高下将会影响绘画水平的高下,但不代表人品高尚
的作者的画作就一定会气势流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在画坛中一直被忽视?我想,这和中国人的艺术观念
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化中有一普遍的观念,就是文以载道。道,本也;艺,末也。艺不载道,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具体到
绘画中,从唐代张彦远开始,画家就将儒家的依仁游艺思想作为绘画创作的根本原则,到宋代更成了一种普遍的观念,郭熙、郭
若虚、刘道醇、李成、韩拙、邓椿之辈无不重视之。他们认为,绘画之人必“志于道”,道本艺末,以艺窥道,这是绘画的纲领,
这个纲领不能忘。书画以人重,信不诬也。历代工书画者,宋之蔡京、秦桧,
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吾辈学书
画,第一先讲人品。
四、涵养怡顺心性
怡顺心性主要是“养气”,画道寂寞,非一意专心者不能精也,排除世欲杂念,保持心态超逸。中国画学提倡静心养气,这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平素注意修养心性,养得气顺神和;另一个是创作之顷要注意调理内在气脉,使心无滞碍,进入最好的
创作氛围。明初画家王绂本是儒学中人,于儒学深有研究。《王舍人诗
集》后附有《故中书舍人孟端王公行状》,其文称:“以名教自尊,一染指而不为其累也。”他对儒家的养气之说十分重视,认
为养气乃作画之本。他所谓养气,主要是以儒家的道德思想来颐养自己的心性,同时也包括静心体悟、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灵境界。
他在《题悦心卷》的诗中写道:“人生贵有养,所养将如何?惟以养吾心,一善靡有他。……仁义譬刍豢,千载吾师轲。”他要
将孟子的养气之说贯注到自己的修养心性的“功课”之中。他在
另一首诗中写道:“澹泊养吾神,泰和沃吾抱。长年味斯味,兀兀不知老。掩卷坐忘言,见此庭前草。晴光宿雨收,远色连天杳。
咄咄刍豢徒,胡为养其小?”这里以仁义养心,以“庭前草”的生意来陶养自己的性灵,以冲和宁静的心态融入到大自然的节奏
之中,从而获得性灵的提升。他认为,“心闲体常逸,神旺气弥充。唯以适所适,宁烦计穷通?”在他看来,贵有所养是画家成
功的关键。
修身养性之说在宋代以后的中国画学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虽然不少论述没有郭熙和沈宗骞那样集中,但却从不同的侧面丰
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这里,不妨举画学中的养诚说和养兴说来申说此旨。宋、元以来,画学中提出养诚说,这也是从理学中沿
用而来的。强调涵养心性要立其诚,有了诚心仁意,方能同于天地之道。董逌《广川画跋 卷五 书颜太师画像后》说:“鲁公
气盖一世,其养于中者,本以配义与道,故能塞乎天地之间而无憾也。”王绂的《书画传习录》在摄述二程思想时提出:“夫敬
也、诚也,学圣者不可一日违者也。”绘画中一定要有这种诚、敬之心。是书云:“古之所谓画士,皆一时名胜,涵泳经史,见
识高明,襟度洒落。”中国的养气理论内容宏富深邃,养气,仍偏重于感性心理整
体和谐的性质。总之,有涵养的绘画艺术创作才是有生命力的艺术创作,极
端重视文学艺术家的人格塑造和精神涵养,不仅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心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中国美学艺术精神之民族特色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李祥林.中国书画名家话语图解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简介:
李娟,女,1979年7月出生,汉族,湖南冷水江市人,本科,中专讲师,主要从事中职美术教育工作。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TAG: 湖南省 心理学 艺术创作 中国古代 艺术家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