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文化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从《织工马南》看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对乔治·爱略特的影响

热度0票  浏览109次 时间:2010年10月19日 14:12

 论文关键词:费尔巴哈  爱略特  《织工马南》  基督教
  论文摘要: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著名的论断,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性,上帝是人类赋予自身的神性。著名的文学家乔治·爱略特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并在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中,通过主人公一生的探索信仰的旅程,阐述了自己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理解。最后,作者分析了爱略特这一宗教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费尔巴哈是德国十九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在宗教思想方面,费尔巴哈摒弃了传统宗教中的超验主义成份,明确提出了“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革命性的论断。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堪与狄更斯齐名。她的作品以强烈的宗教意识而著称。弗吉尼亚·吴尔夫称之为“女性的骄傲和典范”,是公认的现代派小说的先驱之一[,]。
    爱略特的一生是充满传奇性的一生: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英国国教徒的家庭,却在23岁的时候宣布不再信仰基督教,几乎被父亲赶出家门;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她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题,公开与一个有妇之夫同居长达25年,之后又在61岁的高龄嫁给一位比自己年轻20岁的美国商人。同样,爱略特的宗教观,也是游走于对传统宗教理念的尊崇与反叛之间的充满矛盾的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则直接体现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宗教观。
    一、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
    费尔巴哈最初在海德堡学习神学,但两年后,他到柏林,师从黑格尔学习哲学。1830年,他发表了《论死亡和永生》,批判了个人可以获得通过宗教获得永生的观点和宗教中的超验主义成份。1841年他又出版了《论基督教的本质》这部划时代的作品,其激进的宗教观,被誉为“属于整个时代”,在短短七年时间里就重印了三次。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论基督教的本质》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作者唯物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唯物地解决了认识的可能性问题
    作为一位无神论者,费尔巴哈认为,在人类的思想之外,根本没有上帝的存在。他把人类宗教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代:自然宗教和唯一神教时代。他通过对神学的研究,指出了上帝存在的意义仅限于人类自己的生活与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当人类把神性归于自然的时候,就产生了自然宗教;而当人类给上帝赋予人性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本质投射到神性中。因此,上帝只不过是摆脱了肉体束缚后人性,是人类赋予自己的神性。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h0
    在《论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指出:“宗教是人类心灵的梦想。”宗教思想只不过是人类最早的和最间接的自我承认的形式—“宗教是人性的孩提时代’}[3)。当人的宗教思想逐步发展起来后,他会发现宗教实际是帮助自己认识了自己。因此,费尔巴哈写道:“宗教的每一次进步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进步”,“宗教的本质就是人性的真相和人性的神性”。
    这样,神学就演变为人学,一种费尔巴哈所谓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基督教的本质是人性,而不是神性或者超自然性。在1848年的一次演讲中,费尔巴哈宣布,他要“把上帝的朋友改造成为人类的朋友,把信徒改造为思考者,另一个世界的候选人改造为这个世界的学生。”人只是在崇拜自己,虽然他们称这个自己是“上帝”—“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费尔巴哈和爱略特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但是在当时的英国,包括与她同居25年的著名学者G.H.刘易斯在内,似乎很少有人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足够的兴趣。在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几乎没有什么英国人真正仔细地阅读过费尔巴哈的作品。
   但是,无疑地,乔治·爱略特对费尔巴哈的观点是推祟备至的。在1851年,她就阅读了《论基督教的本质》,两年后,在《西敏寺评论》杂志的副主编约翰·查蒲曼的建议下,她着手把该书翻译成了英语。在给朋友莎拉·赫奈尔的信中,爱略特以罕见的激情地写道:“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我没有一个地方不赞同的。..o她尤其赞同的就是费尔巴哈所提出的神性即是人性,或者说神性是纯净化的人性的观点。
    二、《织工马南》的宗教之旅
    小说《织工马南》记录了主人公马南宗教之旅。在小说的开始,马南是个虔诚的非国教信仰者。甚至于乡亲们认为,他那时常发作的昏厥病,也是上帝对他的福社。因此,当他被怀疑偷窃了教堂的捐款的时候,自然会想到请求上帝证明他的清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那些同样虔诚的乡亲们却选择了抽签来决定谁是有罪的,而抽签的结果,认定马南偷了这笔钱。他失去了名誉,同时也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信之深而恨之切,马南认为每个人都亏欠了他,这个世界只有黑暗与不公正,上帝欺骗了自己。

  他离开了家乡,在拉夫罗定居下来。整整十五年间,他尽量不与周围的人接触。对上帝的爱被对金钱的变态的占有欲所取代了。当初,他用纺布挣来的钱,除了留下生活必需的之外,都慷慨地捐给了教堂;现在,他把这些钱全部存起来。每天工作16个小时后,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数攒下的金币,就象监狱里面的犯人在牢房的墙上刻记号来计算出狱的日期一样。
    但是,对金钱的信仰也幻灭了—他的积蓄被盗,他的依靠金钱拯救自己的梦想再次宣告破灭。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万念俱灰的马南捡到了一个弃婴,并阴差阳错地把孩子抚养成人。从此,孩子改变了他的生活,成了他生命的动力。他给这个女婴取了一个和他死去的妹妹同样的名字—艾贝,因为他认为这个孩子一定是阴阳相隔的那个妹妹送来的讯息,而不是所谓的上帝的使者。由于有了艾贝,马南重新与社会有了沟通:周围的人都热心地帮他这个单身汉照顾孩子,他也籍此认识了象多莉这样的好心的邻居。
    艾贝也让马南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艾贝把他从织布机边唤走,让他想到自己也需要放松休息,想到他也需要有全新的生活,甚至想到早春阳光中的小飞虫。因为艾贝有了欢乐,马南也就有了欢乐”f}0孩子使他从那个整天只知道工作的吝音鬼重新变回了正常的人。
    在《织工马南》的扉页上,爱略特引用了华兹华斯的一首诗《麦克尔》:“孩子是上天赐予堕落的人的最好的礼物,他带来了希望,和前进的思想。”和华兹华斯一样,爱略特相信孩子是纯真的象征,是最为淳朴的人性的象征。当马南和多莉谈起当初教堂的捐款失窃案的时候,他们一致认为,这世界上,并不仅仅只有黑暗与罪恶,也充满了美德和人性,否则,马南不会在最失意的时刻得到艾贝这个天使。对于马南,艾贝无疑是照亮他阴暗人生的一盏指路灯。
    在那个寒冷的夜晚,当马南第一次看到艾贝的时候,他是把孩子误当成了他丢失的金子的:“他(马南)瞪着那堆金子,而金子似乎变的越来越大,越来越亮了。他最终探身向前,伸出了双手,但是这不是他熟悉的金币的轮廓,他的手指接触到的是柔软温暖的卷毛。原来这是个熟睡的孩子。”(第七章尸
    马南这样一个生活于十八世纪的织布工人,他绝对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的思考水平也远远达不到唯物主义这样一个思想高度。他并非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只是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只是马南寻找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宗教信仰的历程:最初,当他失去对上帝的信仰的时候,拜金成了他唯一的信条;而后来,当他失去自己的金子的时候,又是艾贝取代了黄金的地位,成为他生活的动力。从上帝—金钱—艾贝,表面上看,是马南救了这个弃婴,实际上,是这个孩子,或者泛言之,是一个人,取代了上帝的位置,拯救了马南,成为他生命的原动力。
    上帝二人,这个结论恰恰映证了费尔巴哈“神是人类本质的异化”的论题。
    三、乔治·爱略特的宗教观形成的原因
    爱略特是在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成长起来的。她的父亲是位虔诚的英国国教教徒,在女子学校里,她又接受了浸信教、福音教等其他教派思想的熏陶,这解释了为什么爱略特的作品中有如此浓郁的宗教气息。她的几乎所有小说中的主人公,如《亚当·贝德》的黛娜,《米德尔马契》中的多萝西,都是虔诚正直的基督徒[t}0
    成年后的爱略特,接受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对基督教的教义逐渐产生了怀疑。她结识了具有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查尔斯·布雷和查尔斯·贺雷尔,并受他们的影响,从批判的角度开始研究基督教的历史,并于1842年宣布不再去教堂参加宗教仪式,由此造成和父亲的决裂。在给父亲的信中,她写道:“我无法虚伪地宣称自己有宗教信仰,去参加那些我毫不赞同的宗教仪式。1859年,爱略特接触了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思想,并进一步坚定了她对基督教的怀疑叽
   但是,对基督教的怀疑和拒绝去教堂礼拜,并不意味着爱略特是位唯物主义者,她也从来没有公开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她笔下的教士,如《亚当·贝德》中的黛娜和《米德尔马契》中的牧师,都是正面、善良的形象。在1859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爱略特写道:“我并没有再回到基督教的教义—去接受任何的宗教信条,和无法触摸的超灵现象。”可见,爱略特所反对的,只是宗教中的超自然的,迷信的成份,而不反对其中合理的成份。
    在阅读《物种起源》的过程中,爱略特也接受了达尔文的另一观点,即宗教和科学的相容性。爱略-特本人也是位颇有造诣的生物学家,著有生物学专著《生命的起源和思想问题》。但同时她也承认生物学的发现并不排斥宗教和上帝的存在。她笔下的费俄布雷泽牧师,和爱略特本人及达尔文一样,融虔诚的教徒和生物学家的双重身份于一身。
    综上所述,作为一位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爱略特无法全盘接受基督教的思想;但是在维多利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她,却无法摆脱时代的烙印,全然地接受无神论的思想—她最终向父亲妥协,答应重新参加礼拜仪式,以示和解,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这个时刻,费哈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宗教观,对于爱略特无异于一座连接新旧思想的桥梁:它摒弃了宗教中的超验成份,给宗教赋予人性。当人们崇拜上帝的时候,实际就是崇拜他们自己。
    1853年,爱略特用一段经典的表述阐明了她对新旧两种宗教的区别的理解:“上帝帮助我!旧宗教这样说—而新的宗教,没有这种概念,它告诉我们,要互相帮助。”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TAG: 思想 马南 费尔巴哈 宗教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