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思考

热度0票  浏览484次 时间:2018年6月07日 08:53


摘要:2015年,教育部颁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尘埃落定,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确立了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六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此
背景下,学校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养成教育  内容构建  人格素养 实践体验

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从“知、情、意、行”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的基本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学生社会性行为学习、获得、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课程,是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层面。2015年,教育部颁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的要求,贴近时代、突出基本、易记易行,既有原则性的要求,又提出了具体的,便于学生操作的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尘埃落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确立了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学校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为此,我们要认清现状,把握时代特点,在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从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对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以切实培养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成长所需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构建一体化、生活化的养成教育内容

养成教育的内容对整个养成教育的过程起着指导、调节和导向的作用,是实现养成教育目标的中介和重要依托。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定得“高、大、空”,要求过高过急,欲速不达。如爱国主义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一直讲到中学、大学乃至成人,不分层次,统一要求。这种缺乏层次的德育目标不能很好区分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既高又空,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为此,一方面应围绕德育的总目标,有计划、按阶段、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养成过程成为一个多阶段、多层次、多梯度、依序进行的系统工程。即在道德认识上,要求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道德情感上,要求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在道德意志上,要求由无意到有意,由不自觉到自觉;在道德行为上,要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另一方面应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结合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围绕优秀做人、成功做事、自主学习、幸福生活等维度,构建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养成教育内容,使养成教育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如围绕“优秀做人”这个维度,可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明理守法讲美德、孝亲尊师善待人、诚实守信有担当等主题的养成教育。而对于每个主题的要求,又要落实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具体的、可操作行动上,比如:针对“爱党爱国爱人民”这个主题,有可细化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等要求。而在小学低年级段,热爱祖国落实到行动上就要求做到: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旗时庄严肃立,不戴帽子、手套、围巾,目光注视国旗并行队礼;国旗下讲话时认真倾听讲话的内容等。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格素养

如同我们不能把视力放进盲人的眼睛里去一样,规则同样无法“放进”没有高尚灵魂的人们的内心。因此,养成教育的核心要务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而不仅仅只是灌输规范。

(一)   全面更新家长的人才观

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名牌大学,长大后才会有“出息”。于是,忽略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更严重的是把孩子学习质量的变化视为孩子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来说,面对家长在学习上的高期望,每天的学习过程成了冰冷知识的灌输,每天必须面对浩如烟海的题库,从而深深地感受到了自我主体性的丧失,对社会和家庭的温暖视若无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引领着我国的课程改革、育人模式及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为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新家长的人才观,使之重视孩子人格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一)   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活动能集中体现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因此,学校应有开展针对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开展“争做绿色小卫士” “感恩于心,感恩于行”“ 和美校园志愿服务” “小手拉大手 和美齐步走” “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人格中的积极成分不断得到发挥,品格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最终达成让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去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习惯的目的。

三、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

    “社会参与”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具体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而养成教育中的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耐苦、耐挫精神,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的艰辛,不爱惜劳动果实。因此体验性教育更显得十分必要。日本就很重视这样的的教育:一是要求学生都要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二是要求学生定期参加社会的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三是每年都有710天的耐苦性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尝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转化学生体验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这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在我们养成的教育活动中,要在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下,有计划有目的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育阵地和途径进行各种体验性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最终达成知行统一。

四、开发家庭、社区内潜在的育人功能

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养成教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家庭、社区联手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5+2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养成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只有我们教育者抓住时代的脉搏,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将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融入到学校的养成教育中,并努力探索养成教育的新路子、新办法、培养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成长所需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让德育为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02:85.

[3]吴天武.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特征及实施[J]. 教书育人,2015,17:12-14.

[4]周琳. 试论我国核心德育目标及其内容体系的建构[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04:10-12+38.

[5]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修订版)[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02-0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