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哲学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传承传统文化 创新反腐途径

热度0票  浏览139次 时间:2017年12月22日 10:44

内容提要  腐败问题,被世人称为“灰色癌症”,严重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认真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可以让自己清醒明智,提升个人修养和内在气质,还可以形成廉洁从政的文化自觉和行为自制,也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行政之风。

                    

廉政内涵溯源

(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

任何一种文化的构建都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腐败文化的基因,也包含了廉政文化的元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政资源。比如“民为贵、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之道等等,都值得后人借鉴。

1、以民为本的思想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必然规律。孔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者,其“仁学”的核心宗旨便是“爱人”,孔子认为“民以食为天”,如果百姓食不果腹,时处饥馑之中,还去奢谈什么社会安定。

到了孟子演化为民贵君轻论。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事关国家的兴亡。因此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并告诫统治者要“重民”、“保民”。

道家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要以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方式为政治民,不过多地干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老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道理,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鱼一样,应小心以不扰民为主。

2、为官清廉的思想

    既为官,就必须做到清正廉洁,这是古代思想家和开明政治家的一贯主张。战国晚期的杂家主张“贵公去私”。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利民而不是自利。

   西汉时董仲舒有“至廉而威”的名言,意即官员能够做到廉洁才会有权威。

   康熙曾说:“治国莫大于惩贪”,雍正也说:“治天下,首在惩贪治吏”,康熙四十二年曾经下谕说:“大吏廉洁,则小吏自然效法。苟不能勤慎,致误公事,岂可因保全一人而废国法乎”。言外之意就是不可为保全一位贪污的大臣而贻废国法。

3、重义轻利思想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到利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一下怎样分配才合理,或者自己取多少才合适,这就叫“见利思义”;如果是合理的,那就可以收下,这叫“义然后取”;如果不合理,即使是人人追求的富贵,也不应该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荀子提倡“重义轻利”。强调统治者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羞利”,以贪利为羞耻,以好义为光荣。他认为所有的官吏都不要与人民争利,要乐于施舍,耻于积存。

西汉董仲舒认为,人天生就有好义和欲利两种心理,因为义和利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义可以养心,利可以养身。身跟心比较,心比身重要,所以养心的义也比养身的利重要。历史上像孔子的学生原宪、曾参等人,都是有大义的人,他们虽然很穷,但别人羡慕他们的行为,他们也感到很快乐,精神上很充实。相反,有一些人虽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却不实行义,甚至大行不义,他们虽然物质上很丰富,但精神上却是空虚的。

4、重视法治的思想

法治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模式。在古代社会,重视法治尤为法家为著。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战国初期的李悝、商鞅,还有战国晚期的韩非等,都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不依人的社会地位和等级为转移,“刑无等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家看来,好利和私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面对丑恶的人性,仁义说教是毫无效果的,奢望官吏们自觉做到廉洁奉公,不去追逐私利是很难的,只有以强大的外力才能迫使人们克制自己的作恶动机,按照统治者规定的秩序老老实实地生活。

(二)吴文化中的廉政思想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这些年无锡城市文化景观不断增多,文化味越来越浓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重视文化事业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完全可以挖掘无锡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元素,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重新找到文化归属感。

1以民为本”思想

吴文化是以民为本的文化。与秦文化、齐文化等相比,吴文化不谋王霸之道,不务礼乐之虚,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民本、民生。泰伯奔吴,带来了中原社会化的生产技术,开伯渎、兴水利,“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孔孟之道中有关民生、民本思想也在无锡籍官员身上得到发挥,“民唯邦本、本固邦兴”,恤民德政成了这些人士的施政思想。历史上无锡出过四个宰相,皆以民生为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悯农》诗的作者李绅是无锡人,唐开成年间入京为相。宋高宗时“南渡第一名相”李纲出将入相,数度起用又数度被黜,他对宗族的遗训第一条是“民持财以生,犹鱼持水以活”。“民本”思想还激励无锡人士挑战皇权,“锡谷四谏”顾可久等抱着“无惮杀身”之志为民请命,东林志士以“忠臣死社稷”的理念杀身求仁,士大夫气节令人钦佩。

2、爱国爱乡思想

自有国家以来,吴地就有爱国的优良传统,涌现出许多爱国名人,并有许多阐述爱国思想的至理名言,东林学派的创始人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旧时士大夫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无锡工商文化也深深地烙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印记。无锡早期的企业家,虽然不是熟读儒家经典的“儒商”,但却是信守传统道德、讲究操行气节的“绅商”。他们讲究乡谊和仁义,有强烈的仁义贤良的传统道义和积德行善、造福桑梓的观念,一般都关心乡里建设,捐资办学,造桥修路,义办社会公益福利,支持慈善事业。国学大师、史学家无锡人钱穆曾这样描述:“凡属无锡人,在上海设厂,经营获利,必在本乡设立一私立学校,以助地方教育之发展。” 今天在无锡依然随处可见当年工商业巨子们造福桑梓的影子。

3、仁以待人思想

锡商与晋商、徽商不同,无锡工商业者把儒家"仁爱""德治"的原则创造性地应用到改革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惠工"福利措施,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无锡近代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的一个指导思想是“恩威并施”、“宽猛相济”,普遍实行了“惠工”措施,无锡企业30年代所办劳工福利事业主要包括:设立福利性质的各级各类工人子弟学校和职业学校;为工人提供免费或低租金住房;举办各类合作社以及劳动保险和劳工储蓄等;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建立体育和娱乐文化设施;编印企业刊物为劳资双方提供交流窗口,等等。这较多地继承了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重视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因素,通过凝聚员工对于本企业的向心力,达到加快企业发展的目的,又减少可能发生的因人际矛盾而出现的风险。与全国其它工业城市相比,无锡这一时期的工人罢工次数较少,规模较小,不能不归结为企业家们所实施的劳工福利措施。

二、创新反腐新途径——文化反腐

(一)腐败的成因探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积极意义已经被人们所肯定。同时,一些消极现象也沉渣泛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就是腐败现象的不断发生,总体来看,关于中国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人们基本形成了两大共识。

第一,腐败的产生与市场导向的改革有关。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由于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充分到位,权力的制衡机制仍未及时建立起来,导致官界和商界的划线十分模糊,某些握有资源分配行政权的人可以利用手中特殊的权力,从行政上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从而实现以权谋私。

第二,腐败的产生与意识形态的松动和价值体系的错位相关。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由一个世界强国变得不堪一击,引起了国人的反思,最后找到了“真凶”——传统文化,而“罪魁祸首”则是儒家思想,原因是儒家思想延长了中国腐朽的封建统治。于是,批判传统文化,否定儒家思想就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中国人的价值信仰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物质崇拜等观念普遍蔓延,人们的行为规范既没有来自道德上的隐性约束,也没有来自制度上的刚性约束。在“价值真空”的情况下,人们的是非观出现错位,为腐败行为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二)文化反腐是制度反腐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的任何一项工作,要想有效地实施下去,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必不可少的。反腐败工作也不例外,必须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度反腐是根本,如果没有制度,一切惩防措施都会失去根基,最终留于形式。但制度反腐本身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文化反腐可以说就是制度反腐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一是制度建设虽然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但制度不可能覆盖整个社会,也不可能孤立地起作用。制度是人指定的也要靠人去执行,如果人的文化素质还达不到一定的层次,无论是制定制度还是执行制度,都将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是制度反腐和文化反腐处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制度反腐主要是使人“不能腐败”、“不敢腐败”,是迫于外部压力而采取的被动行为,而文化反腐是使人“不想腐败”,是出于内部自觉的主观行为。

三是制度反腐和文化反腐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文化的作用对于人和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亲切温和的,不像刚性的制度那样冰冷和教条,因而更容易为人和社会接受。而且作为文化一旦被人们接受,其影响也是根本的、长远的和广泛的。有文化的社会则有理想,百姓不为五斗米折腰,官员知道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有反腐倡廉的基础。

(三)创新反腐新途径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有关“立志”、“知畏”、“知耻”的思想,对当下的干部队伍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1、立志

树立廉政之风,应该提倡“立志”。怎样才能做到立志呢?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就是清简素朴,少一点私欲。这样,谋私的心不再像火焰一样燃烧,酒醉一样躁热,而像镜子被擦拭干净,像池水被沉淀透明,这时候高远纯洁的志向也就自然浮现,主宰原本飘荡无主的心。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干事业更需要耐得住清贫。

2、知畏

  行廉政,拒腐败,心中应该有个“畏”字。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过: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小平的话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这就是共产党一方面要不怕,一方面要有一个怕字放在心头。说不怕是因为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许多事情需要无所畏惧的精神,大胆实践,勇往直前。说一个怕字,是对于法律和道德准则的敬畏,立身行事要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凡是遇到个人利益得失的时候,遇到各种诱惑的时候,就要三思而行、如履薄冰,时刻记住,一失足将酿成千古恨。

3、知耻

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康有为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现在贪官贪赃,怕的是刑法,就是不怕羞耻两字。法网恢恢总有漏洞,道德自省无处不在,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干部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要让民众,首先是干部懂到什么是可耻,什么是光荣。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是披金淘沙,更新再造,使其中优秀成分复兴光大,假如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这样的新认识,假如我们真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果真对廉政教育有所帮助,那么相信中国廉政建设将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