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应用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试析从结构化理论看功能主义欧洲一体化理论

热度0票  浏览168次 时间:2011年1月11日 13:19
论文关键词:欧洲一体化 功能主义 结构化理论 行为体 结构
  论文摘要:结构化理论作为一种分析理论,在分析行为体和结构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生成性关系时有着独特的见地。运用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可以清晰地看到功能主义范式在分析欧洲一体化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构化理论为欧洲一体化理论的建构注人新的动力,并拓展研究思路。
  从上世纪50年代欧洲煤钢联营的诞生算起,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已经跨越了50多个年头。伴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关系学界也孕育而生了众多试图对一体化这一新兴现象进行解释或描述的理论。但是,无论是从理论的系统性还是其影响力上来说,功能主义被认为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特别是哈斯所创立的新功能主义被认为是解释一体化的权威版本。闭功能主义范式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并且在因果关系的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但是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其理论的疲态暴露无遗。从经济领域扩张到政治领域的“功能外溢”并没有伴随着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而发生。欧盟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并未呈现出均衡的状态。究其主要原因,功能主义仍然沿用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性主义认识论的视角,将行为体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把社会性的互动物化为单纯的利益交换。这样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其理论不能恰当地处理行为体与结构的关系。而结构化理论则尝试跳出理性主义对行为体和结构的分析框架,重新诊释行为体和结构的作用与关系,这一点对欧洲一体化理论的构建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师发表论文
    一、功能主义范式的缺陷及其背后原因
    功能主义范式的主要贡献者米特兰尼和哈斯为该种范式设计了国际组织—中心行为体的分析单位以及“学习一外溢一忠诚转移”的解释模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功能主义范式内部也存在着新旧功能主义的区别。米特兰尼的功能主义与哈斯的新功能主义相比较,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范式建立在自由主义视角之上,而后者则是突出了现实主义的色彩。米特兰尼认为利益本身的性质就意味着趋同和和谐,而哈斯则认为不同行为体所追求的利益自身并不存在这种特点,他认为利益会产生分配冲突与矛盾;米特兰尼认为行为体会自然地倾向于合作,而哈斯则认为合作只能通过“学习”来实现,既具有功能性的国际组织依靠其领导者的才能,在与其他功能性组织的交往之中会不断地学习,重新调整自我利益.简言之,哈斯认为行为体需要“学习”的内容在米特兰尼那里成为了行为体早已掌握了的知识。但是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就在于它们都只关注行为体的外在行为,既行为体的表现,而且都呈现出一种理性主义的分析框架。行为体根据对成本收益的预期从而做出选择,功能上的互补使得合作的行为可以实现深化,从而实现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外溢”.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原本国际政治的中心行为体—民族国家的权威性将受到质疑,国际组织给人们带来的利益和需求的满足感会取代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从而产生“效忠转移”.功能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分析一体化这种国际政治现象的时候,跳出了传统的国家中心视角,而是以功能性国际组织为单位的分析。但是功能主义范式的这种行为体导向的分析框架存在一些深刻的问题。教师发表论文
  首先,功能主义的行为体导向的分析框架实际上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实践,所有的社会活动在功能主义者的眼中仅仅只是机械主义的行为,并且孤立于社会实践之外。行为体在互动和交往中发生的变化只是单纯的外在行为模式的变化,交往的性质并不会发生改变。因为行为体是不存在偏好,其认知的能力也仅仅是最低级的。在对一体化的解释中,缺乏意向性的行为体在做出行为的改变之时,并没有使得行为的性质发生改变。换言之,一体化的进程和发展仅仅是国家和其他国际行为体的行为方式发生了转变,一体化并没有改变其行为的性质,一体化这种形式只是国家在争夺利益过程中,彼此接受的一种非斗争性的利益分配模式。总之,在功能主义范式中行为体的社会能动性,即对社会结构的反思性特征并不存在,行为体能动的社会实践物化为外在的功能性行为。

    其次,功能主义范式预设了个体行为体优先于体系的本体论视角。即只关注了国际组织和其行为的作用,而忽视了结构的性质及其作用。在完整的阐述行为体作用时,忽略结构性特征显然是不妥的,因为社会结构的性质是通过行为体的实践而显现出来。换言之,行为体的实践作用的结果由社会结果这个媒介展现出来。对社会结构的忽视必然不能充分地说明行为体的能力和作用,社会体系的构成应该是由该系统内的一切元素共同建构起来的。结构的一切元素:行为体、实践、技术、领土等都不能独立地在体系中来对其进行定义。社会体系中各种关系的形成是一种内生性的关系,行为体之间是一种内部关联的关系,这组关系的存在是行为体之间建构的一组生成性关系,缺少了任何一方的主体认知,这组关系都将不复存在。所以说这组关系不可简化为任意元素的特性或者是它们之间的互动。功能主义范式实际上是把欧洲一体化简化为行为体的功能性交往,这种功能性的交往是发生在社会结构之外的。换言之,该范式剥离了国际政治的结构性特征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联。功能主义范式试图通过对行为体互动的说明来解释体系结构的变化,然而却预定了行为体与结构相分离的解释,这之间存在的悖论恐怕是难以逾越的。那么,哈斯的“效忠转移”在多程度上能够经受理论检验就值得商榷了。
    二、一体化的动因与实质—行为体、结构的作用与关系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结构化理论并不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它只是一种分析式理论,但是它可能会成为某种国际关系理论的超理论。之所以选择结构化理论来对一体化进行理论分析,一是因为结构化理论十分关注人类行为者认知能力所持有的反思性特征。这在分析行为体的能动作用时十分重要。二是因为结构化理论避免了行为体或结构的优先性,把行为体和结构放在一个共同决定和相互建构的位置。教师发表论文
    在对行为体的能动作用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找出理性主义视角下的行为体缺失了其能动性的原因。理性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预设了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的先验。该观点源自霍布斯的“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的信条。人类可以通过建立国家的方式解决无政府状态中的人人为战的困境。但是,在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中,由于不存在一个超越所有国家的政治权威,国家的需求不能得到自上而下的保证,所以国家的生存和利益需求要么是通过斗争要么是通过彼此间的妥协和合作来实现。很明显,在这里无政府状态的逻辑依然得到了延续。那么欧洲一体化的出现,无非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各国对于避免战争和冲突做出的一种临时的历史性妥协,一体化行为仅是民族国家追求各自利益从而选择的一种实现其目的的途径,一体化不过只是政治现实主义的另一个代名词,国家只是改变了它们的行为,而不是身份和利益。理性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家的需求是国家本身所固有的,它们来自于国家内部的物质状况和功能需要。理性主义把行为体的利益和身份假定为给定的、外生性的;并且只关注行为体的行为如何产生后果。那么在行为体的交往中,只是其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而行为的意义和目的却一成不变,所以行为体的社会能动性必然被简化成了一种机械似的反应。
    通过结构化理论范式的指导,可以重新审视为了生存和个人利益而进行的“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这一先验。这里,理性主义显然把个人和国家的需求视为生存和利益,并且这一点是一直延续下来的。其实,国家的需求和利益并非是外生的,而是内嵌于国际政治的规范之中。行为体间的“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只是镶嵌在“认知的斗争”之中,换言之,“认知的斗争”才是为了生存和利益斗争的实质。
    作为社会人的人类,其社会性不再单纯地表现为作为高等动物所具有的基本的自然欲望,比如说饮食、睡眠、繁殖后代等。人的这种社会性就体现在自我的社会价值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人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自己的自我价值和身份意识与其他人赋予他的价值密切相连。这样,人类在交往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满足,还有对自我和他人身份和价值的认同。那么交往改变的不单单是外在行为方式,改变的可能是个体的社会身份和其主体性。更重要的一点是,“认知的斗争”使得整个人类社会体系长期处在一种“稳定不平衡的认知”体系结构之下,这是因为双方的认知并不需要处在一个对等的认知水平,认知依然能够发生,由于一方的认知需求不能被满,该体系的稳定性就会一直处在认知需求的冲击之一,这同时也成为了体系变化的动力。
    “认知的斗争”表现了行为体能动性的两个方面。教师发表论文
    首先,认知的过程使得认知双方的主体性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即在认知的斗争中,行为体的身份和认同会产生变化。如果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视为一段认知的斗争历史,那么欧洲一体化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缩影。在欧洲各国不断地交往形成的这个社会体系之中,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霍布斯似的国家的体系到洛克似的国家的社会,并逐渐走向康德似的安全共同体。双方的主体性和身份也由最初的“敌人”发展到“对手”并逐渐向着“朋友”转化。行为体的能动性在这场认知的斗争中就表现为行为体在不断地调整认知对象的范围和认知的深度。行为体自我的规范性限制对于他者的认知来说,也是其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者不再是一个纯粹的 “他者”,而是自我的一部分。正因如此,行为体能动地对社会规范做出相应的反应时,国际政治的结构才会发生转变。欧盟的成立不仅意味着这一地区性的国际组织的形成,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传统的民族国家认同的边界正逐渐被一个涵盖范围更广的区域性认同所替代的这一趋势。这种认同的程度不断地加深和扩张,逐渐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转而向个人层次的认同发展。
其次,行为体的能动性体现在认知的过程中行为体所具有多重身份这一特点。在当代的世界中,虽然民族国家和国家认同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个人仍然可以保留多维度的忠诚。因为个体的人具有多重身份,对个体人的身份认同,可以从他的国籍出发,也可以是通过他的宗教、文化、或者是血缘关系。这些身份有的时候会发生交叉,有的时候会产生冲突,但这并不妨碍主体间认同的进行。认知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约化为寻求共同点,程度较低的认知可以视为是寻求主体间的共性,而深度的认知则是强调其主体的特殊性。认同过程中所展现的主体间差异的特殊性很好地诊释了行为体的能动性。行为体在认知过程中的能动性表现为在对身份的认同和选择时呈现出一种多元性。以欧盟成员的身份为例,欧洲地区性的组织(欧盟、欧洲法院)已经开始着手处理关于公民身份和成员身份的一些细节问题,并开始提出公民身份新的规范,同时修订关于国民身份的理解。1993年11月1日,欧盟条约(TEU)就确立了欧盟成员身份的政治法律基础并且赋予其成员相应的权利。按照条约的规定,拥有欧盟成员国身份的公民,同时也就具有了欧盟成员的身份。但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展,为欧洲公民带来了新的身份和认同的同时,又为新欧洲带来了新的成员。面对这些同自己身份相同的欧洲人时,传统的西欧民众则又开始担心大规模移民潮对就业、医疗、教育、资源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使得西欧国家的民众对新成员抱有一定程度的质疑和不信任。如前所述,整个认知的结构处在一种不平衡之中,而身份的多元性正是这种不平衡性的一面透镜。认知使得差异性、排外性、不等性成为合乎情理的事情。行为体的认知过程,既是行为体能动作用的后果,又是行为体能动性的体现。教师发表论文

    在处理完行为体能动性的问题之后,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行为体与结构之间的生成性关系。结构化理论中“结构的二重性”这一概念的运用能够避免在理论分析时所带有的优先本体论倾向,同时避免行为体导向和结构导向的出现。从结构二重性的观点来看,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结构并不是外在之物,而是内在于人的活动,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之中。这说明行为体具体的社会实践需要通过结构的特征来展现,而同时行为体实践的结果又反过来体现了结构的作用。所有的社会行为以社会结构为先决条件,反之亦然。行为体的行为之所以是社会性的,是因为存在可以被利用的社会结构,只有通过行为体的行为,结构才能被生产出来。结构构成了整个体系的特性,但是它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一种限制的作用。结构是由行为体或施动者的能动性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成性的规则,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时空维度,结构只能被视为是一种虚拟的秩序,结构的作用也就不能得到体现。由此可见,结构化理论的重点就在与如何展示这样一种实践的过程。这些实践由组成真正能影响政治、经济、社会事件的施动者,通过各种交织在一起跨越了国家边界、组织的分野关系网来实现。有的学者称之为“实践共同体”,并且认为无论是结构化理论还是认知的演变,其核心内容都是发生并且通过具体的实践。关注这样一种施动过程,或者说社会能动过程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结构化理论对一体化的解读
    结构化理论对重新思考一体化理论路径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行为体与结构的相互建构,互为前提;二是结构的特征展现于横跨时空维度的社会体系之中。只有在具体情境中的作为主体的人运用各种知识完成的活动中获得了具体体现,结构才能得以存在,正是通过这些活动,结构被再生产为根植于在时空跨度中的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
    首先,行为体与结构相互为前提.结构的转化是以行为体的实践作为媒介的,就一体化而言,它不仅仅是一种国际政治现象.更为深刻的是它是一种社会结构转化的标志。国家试图建立超民族国家边界的努力使国际政治的传统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霍布斯似的国家体系的结构性特征在行为体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出一种变化的趋势。这种结构性的转变突现在新的认同和身份的逐渐确立之中。欧盟的发展并不呈现出一种直线型的渐进方式,在接纳新成员的问题上总会出现一系列的波折与争议(比方说土耳其申请人盟问题)。但是一体化这种社会模式的出现,已经开始削弱了传统国际政治的霍布斯文化。欧盟在处理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关系时,不可能直接接纳其身份,但欧盟的运作机制实际上是在逐渐地认同后来者的身份。欧盟已经发展了一个欧盟睦邻政策,这个政策力求避免在扩大的欧盟与其邻国之间出现新的界限,试图为这些邻国提供机会,使它们通过广泛的政治、安全、经济、文化方面的合作参与一些欧盟的活动。可以看出,社会的结构特征正是通过这样行为的具体实践才得以展示的,并且行为体的能动性使得该种结构的特性获得转化的动力。因为人类施动者的能力与存在于社会体系中的结构性内容有着必然的关联,他们不能与人类社会相分离。教师发表论文
    其次,结构的特性彰显于横跨时空维度的社会体系之中。社会系统的时空维度交织在一起,它们共同体现出附着于其之上的结构特性,时空维度不能够人为地割裂而加以分别对待。如前所述,人类社会的认知结构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之中,认知双方的特殊性并不总被认知方所认可,也正是这种认知的不对等性产生了体系运作的动力。欧盟组织扩大的出现预示着这样一种体系内部的认知过程逐渐地完善。自我身份逐渐地获得完全的实现,他者身份被排除在体系之外。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认知的斗争”的结束?如果将时空维度割裂开来,单以空间维度作为标准,在特定区域内的主体间身份的差异性已经消除,认知也已经完成。但是,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历史相对于今天具有认知的对象—他者这一身份,过去的身份与目前的身份之间的差异性对比仍然构成了认知的不对等性。从实质上说,历史的这一他者身份实际上并不具有主体性,但是在“认知的斗争”这一过程中,历史的他者身份从功能上充当了认知对象这一角色。一体化的进程不仅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了认知的斗争(比方说欧盟地理范围的扩张,开始接受非传统西欧国家,如东南欧的一些国家);在时间维度上,今天的欧洲相对于半个世纪前的欧洲,其在世人面前所展现的身份也大相径庭。曾经被冠以国际政治中经典均势格局之名的欧洲,正逐、渐凝成一个超越单一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单元。
    四、结论
    通过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可以清晰地看到功能主义范式存在的一些缺陷,同时也对当前欧洲一体化理论建构提出新的问题。虽然结构化理论自身的理论建构并不完善,并且该理论存在着描述作用要大于其解释作用的弊端,目但结构化理论对于行为体和结构的独特见解为欧洲一体化理论的建构注人了新的动力:一体化或许可以视为在时空维度上按照一定秩序排列的各种社会实践的一种新的表现,行为体(国家)在实践中的能动性(认知能力)在社会生产中充当了媒介,促成了社会结构的生产和再生产,使得行为体和结构的生成性关系得以充分的展示。这样就跳出了传统理性主义僵化的成本收益的分析模式,为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拓展了思路。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TAG: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政治论文发表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