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方法研究

热度0票  浏览69次 时间:2016年5月23日 13:40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方法研究

陈崔珏

(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要:本文通过自编高校艺术类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问卷,对上海地区部分艺术类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对艺术类学生产生了全方位、渗透式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微信平台自身功能和当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特点的分析,开展了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方法研究,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努力使网络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新手段。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 微信 学生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2011121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使用“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截至20131024,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1] 微信用户多以年轻的大学生为主,“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超越了技术本身,对大学生产生了全方位的、渗透式的影响。”[2]       高校艺术类学生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艺术类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各非艺术类综合院校纷纷开设艺术类专业,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至1679所,艺术类各专业的学生已成为我国面大量广的高校学生群体。为了更好地了解微信对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促进高校艺术类学生工作者更好的寻找工作突破口,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本文运用问卷测量方法,对上海四所高校的艺术类学生进行微信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提出基于微信平台的适合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工作方法与策略。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

本文以上海四所高校的艺术类本科学生对被试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有效率为95.2%。调研样本中,男生48人,占被调研人数10.1%,女生428人;占被调研人数89.9%。(女生样本大于男生,这是由于艺术类专业在读女生总数大于男生总数所造成的。)大学一年级学生148人,占被调研人数31.1%,大学二年级学生148人,占被调研人数31.1%,大学三年级学生76人,占被调研人数16.0%,大学四年级学生104人,占被调研人数21.8%。调查问卷主要围绕高校艺术类学生使用微信状况及微信对其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本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一)艺术类学生微信使用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100%学生都在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在线时长六小时及以上的学生占54.64-6小时的占12.6%2-4小时的占14.3%0-218.5%。对于选择使用微信的原因,76.5%的学生因为朋友都在用,12.6%的学生因为使用微信可以节省短信、电话等资费,2.5%的学生认为使用微信能结交附近好友,5.9%的学生通过微信打发时间,2.5%的学生选择其他原因。

(二)微信各功能使用情况分析

艺术类学生最常使用微信的功能依次为文字通信(93.3%),语音通信(69.7%,公共平台(37.8%)。几乎不使用的微信功能依次为语音漂流瓶(77.3%),“摇一摇”发现周围陌生人(76.5%),察看附近好友(63.0%)。68.1%的艺术类学生使用微信以满足通讯需求,24.4%的学生使用微信以满足社会娱乐需求,0.8%的学生出于好奇使用微信,5.9%学生使用微信记录生活点滴。

对于微信通讯功能的调查显示,使用微信通讯功能时,最常用音频通讯的学生占35.3%,最常用视频通讯的学生占1.7%,最常用文字通讯功能的学生占63.0%72.2%的学生使用微信通讯功能时更倾向于使用两人聊天的方式,27.8%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群聊的方式。

对于微信朋友圈功能的调查显示,经常使用朋友圈功能的学生占70.6%,有时使用的学生占12.6%,很少使用的学生占15.1%,从不使用的学生占1.7%94.1%的学生会回复或转发朋友圈中好友发布的信息。76.5%的学生会在朋友圈中发布信息,其中15.0%的学生最常在朋友圈发布的信息为转发的内容,44.2%的学生最常发布个人生活的文字感想或文字记录,39.8%的学生最常发布记录个人生活的照片,0.9%的学生最常发布自拍照。

对于摇一摇、附近的人或漂流瓶功能的调查显示,49.2%的学生从不使用这些功能,41.5%的学生很少使用,8.5%的学生有时使用,0.8%的学生经常使用。19.6%的学生完全不相信这些功能真的能交到朋友,68.1%的学生不太相信,12.6%的学生相信。11.8%的学生曾通过使用摇一摇、附近的人或漂流瓶,交到了维持一段时间关系的朋友。

对于微信公共平台的调查显示,从不使用微信公共平台的学生占17.8%,很少使用的学生占19.5%,有时使用的学生占28.8%,经常使用的学生占33.9%。对于不使用微信公共平台的原因,25.0%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在哪里获取关注对象,20.0%的学生是因为想关注的对象没有公共平台账号,37.3%的学生认为公共平台推送太烦人,14.7%的学生从没想过使用这个功能,21.3的学生选择其他原因。对于获悉公共平台的途径,51.0%的学生通过关注对象的自主宣传获悉公共平台,31.6%的学生通过搜索引擎获悉,14.3%的学生通过公共平台账号手机网站获悉,49.0%的学生通过朋友介绍获悉,5.1%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获悉。42.9%的学生和公共平台进行互动,25.5%的学生很少但曾经有过与公共平台的互动,1.0%的学生有时会与公共平台互动,1.0%的学生经常与公共平台互动。

(三)微信与陌生人交流的情况分析

    对于借助微信与陌生人交谈的调查显示,10.1%的学生希望认识更多朋友,积极主动与陌生人交谈,8.4%的学生为锻炼交往能力而与陌生人交谈,14.3%的学生无聊时主动与陌生人交谈以派遣孤独感,38.7%的学生除非陌生人主动才会与之交谈,41.2%的学生不会和陌生人进行任何交谈。对于通过微信认识的陌生人传达的信息,3.4%的人因为知悉对方的真实情况,会倾向于相信,5.9%的学生虽然不是很了解对方,但是聊得熟的人会相信,50.4%的学生觉得是陌生人,所以会心存警惕,不会相信,38.7%的学生会根据具体信息选择是否相信。

(四)微信带来困扰的情况分析

21.8%的学生经常在上课时使用微信交流,无法认真听讲,42.9%的学生无法克制在熄灯后微信,影响了休息,26.9%的学生经常莫名其妙呗陌生人打扰,33.6%的学生私人信息被泄露,10.9%的学生受到其他方面的困扰。

二、微信平台适宜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开展的表现

“微信用户群体的年轻化、传播内容的及时性、应用方式的多元化等特点,正契合了当代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视野广阔等特点,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3]与微博、QQ等同样是APP客户端的其它网络平台相比,微信是更受喜欢接受新事物、好奇心强的艺术类学生青睐的网络媒体应用平台,可以成为师生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高效工具,微信平台适宜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开展工作的适用性

    以学生工作者为发起者,根据年级、专业、主题等类别,建立不同对象范围和沟通内容的微信群。最高可达200人的微信群聊功能,可以基本满足大多数院系各年级按不同专业划分学生人数的互动交流。部分招生人数较少的院系则可以按照不同年级建立微信群,或按本科生、研究生等类别建立微信群,使得师生的互动与沟通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扩散传播的公开性与闭环交流的私密性兼备,使得微信比微博更加适合高校“服务群体、尊重个体”的大学生工作特点。

(二)交流关系的平等性

    利用师生共同使用微信这一具有对等对话关系的交流工具,可以强化师生在沟通形式上的平等关系。渴望社会认同的“90后”大学生十分主张与他人交流的平等性。学生利用微博与学生工作者交流时,需要加入其粉丝团,客观上形成了含有某种“仰望”成分的错落感或主次感,因此,与微博的错落对话关系相比,微信的这一特征大大增加了交流各方的平等性。另外,与QQ囊括各色人等的特点相比,微信更偏向熟人社交,并且不会透露信息是否已被读,降低了收信者的压力,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平等性。

(三)洞察入微的渗透性

深入到学生日常关注的事物中去,是学生工作者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的关键。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浏览朋友圈中好友发布的信息,悄然关注他们的兴趣所在,从中发现问题,掌握需求。除了即时交流信息以外,学生通常把微信平台当成能够适度宣泄情感和发表观点主张的场所,他们发布在微信上的信息往往介于私密信息与公开信息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引起他人关注而被“有尊严地”干预。此时,学生工作者可以凭借工作经验,不动声色地从一些信息的蛛丝马迹中掌握相关信息。

 

    三、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者利用微信开展工作的新方法

    微信平台强大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功能给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引导大学生思想成长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4]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者应合理利用微信平台,兴利除弊,创新新时代学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公开规则法

    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建立学生群之前,需与学生代表讨论,制定并公开便于执行的使用规则,包括建立学生群、朋友圈的规则、范围;发布和回复信息的原则、范围、时效等等;这些规则宜粗不宜细,必要时,可以修订完善,目的在于使学生有一个维护团体利益的基本概念。这一方法的要点是:一、透明化。在欲建立的群组内,公开所有规则;二、奖励制。以推举“微信明星”等办法,形成事实上的小管理员;三、可行化。对每个学生来说,一切规则都必须是简便可行的。

    (二)消除隔阂法

由于当前高校艺术类学生年龄均为90后,而辅导员队伍年龄不尽年轻,难免与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代沟。而且,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我感觉与老师难以沟通,或认为老师无法保守秘密,客观上容易形成某种平等的交流障碍。因此,学生工作者应尽量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这一方法的要点是:一、坚决保护学生隐私,比如严守贫困生在评估中的秘密等;二、取消居高临下的姿态,把自己当学生的平辈看;三、适度学会扮“萌”,这种扮萌有助于拉进师生距离。

    (三)激励活跃法

    微信群的活跃度代表了该群成员使用微信的频率, 拥有足够高的活跃性,是微信群生存良好的标志。辅导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经常有鼓励倾向地回复话题和调节节奏,激活微信群的活力。这一方法的要点是:一、冷群热炒,经常检查微信群的活跃情况,“有事无事”地激活一下冷落群;二、旧题新作,对以前曾引起热议的话题,增加一点“新佐料”后,让这个话题再度活跃起来;三、个别刺激,主动“@”需要鼓励的学生,让学生清晰地明白,辅导员时刻挂念着自己。

    (四)添加话题法

就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微信必须以内容丰富和形式创新取胜,微信可以无限制、零成本地添加新的群组、新的话题和新的信息,比如转发设计大赛海报、博览会信息、大师观点、品牌新动向等。通过这些话题或信息,可以观察学生的反映。这一方法的要点是: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招聘信息、实习信息等;二、解答学生的群体问题,提高与学生相关事物的透明度,澄清学生疑惑,让学生感到信服和亲切;三、倡议正能量话题,这类话题可以与学校无关,但必须弘扬正能量。

    (五)增加好友法

    增加微信群的好友,有利于拓宽学生对微信群的“热度”。以专业或班级等划分,在保证群内成员单纯化的基础上,适当邀请群外人士加入群组,能够增加学生与他们的交流机会,扩大群的影响力。这一方法的要点是,一、挑选专家好友。选择喜欢发表言论的业内人士或专业教师加入群组,经常性发言;二、消除惧生心理。鼓励学生与陌生专家进行专业交流,踊跃提问;三、经常性点赞。辅导员可以用点赞来活跃群内气氛。

 

四、利用微信做好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的配合手段

    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者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学生工作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学生工作者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高辨别能力,加强学识修养

网络信息,纷纷杂杂、真真假假,有时真伪难辨,“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网络时代,更加提升了人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而伴随着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交互性也越来越强,校园‘把关人’的角色难度不断提升。”[5]学生工作者如果随意散发未加真伪辨别的信息,可能会因为一时粗疏而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因此,在对网络流传的信息尚未得到确认之前,不要随意转发或肆意评论。应尽可能通过始终传播准确信息而赢得学生尊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响应微信平台的积极性。

(二)线上线下结合,增强加法效应

强大的网络媒体功能往往容易让人产生“网络无所不能”的错觉,从而滋生懒于接触现实的惰性。在现实环境下的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所具有面对面的真实感是网络平台不可替代的,“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所有的感官都可以能受到刺激,双方都可能与这种全身心的交流建立联系。”[6]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不断探索现实与网络相结合的模式,结合耳闻为虚的“耳线”和眼见为实的“眼线”,形成虚拟与现实叠加的强化效应,最大限度地落实原工作主旨的执行效果。

(三)维护群组纯洁,塑造亲和形象

每个按照一定规律组建起来的微信群都有其一定的目的性,辅导员有义务维护群组的健康与单纯。辅导员首先要在微信群内懂得维护道德层面的正确导向,其次是尽可能分辨专业层面的真假,对于学生在微信中无论是私聊还是群聊时发表或转发的明显错误言论或图像,必须及时、明确地制止,避免发生群体认知偏差。对相应事件进行说明,对于加入群组的外来人员,要通过微信认证优势,加以身份识别。同时,辅导员可以将自己的工作、生活、爱好、活动等个人近况发布在朋友圈,配上有趣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你的动向、兴趣甚至偶晒“萌态”,以此拉近师生距离。

 

    微信平台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工作者开展学生工作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的有效工具,也是传播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的新阵地。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挥队伍相对年轻化和较快接受新事物的优势,积极利用新工具,合理分配新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比重,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努力使网络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新手段。

 

参考文献

[1] 2013十大关键词专家点评:微信[EB].2014.2.27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5214847/n15218234/15926009.html

[2] 郑晓娜. 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与调查分析 [J]. 思想理论教育,2014(2)83

[3] 侯倩. 高校微信育人功能及平台建设[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37

[4] 王经纬,陈祥祺. 微信作为高校学生工作新平台的发展——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87

[5] 杨敏.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87

[6]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伯特.传播学概论[M]. 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