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哲学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热度0票  浏览161次 时间:2019年9月11日 15:15
  崔警花
  (重庆工商大学)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都在加紧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现阶段,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创新发展计划时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培养出具备较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大学生
  一、当前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我国的不断发展和对创新人才的重视,使得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一些弊端暴露,具体表现为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和教学方式陈腐。
  (一)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目前,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有些偏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比较单一,强调社会价值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价值需要,往往以牺牲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观念忽视个人价值、个性需要,缺乏对学生个性的足够尊重,容易对学生的创造力造成极大伤害。 在个人价值和个性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的环境里,培养创新精神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需要高校以促迸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合理调节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注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需要,保护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造信心,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育内容相对单一
  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教育内容安排仍有些许不足,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状况仍较为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片面单一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缺乏体系的状况仍为突出,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落后,缺乏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部分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产生脱节,缺乏实践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锐度也不够强,在面对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解释这些新问题时显得单薄无力,无法得到理论的支撑,不足以解决社会问题,也不足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例如,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缺乏相应的与科技有关的伦理教育;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缺乏针对网络的伦理道德教育;在国家启动创新发展战略,缺乏针对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学方式相对陈旧
  教学方法手段方面,现有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索问题、研讨问题不够,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尚未得到广泛运用,学生学习和研究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调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运用于改进教学手段上还不够广泛,教学方法和手段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和创新知识能力的提升。 教师注入式的教学,使师生之间很难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缺乏互动和沟通,被动的角色和服从的使命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的能力,常此以往,容易泯灭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才华,使学生逐渐丧失创造能力和创新热情。 马克思的关于人学的理念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自由的发展才能有全人类的发展,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时俱进的改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来引导大学生关注个人价值的提升与实现,尊重大学生的创造精神,给大学生发挥个性提供宽松的环境,并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勇于创新的勇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对出现的问题既加以肯定又加以指导,增强大学生创新的信心,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分析创新意识、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创新条件,同时高校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自由进取的氛围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不断开拓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创新愿望和动机,决不会有创造行为。创新意识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育逐步形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坚定人的成功信念,激发人的创造动机,形成顽强的创造意志。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创新人才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们强调创新并不意味着不加辨别的否定或贬低前人的研究传统和某些已经成为定论的研究成果。 当下,一些学风浮躁的创新学者急于出成果, 忽视了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
  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入侵,高校必须加强主流意识教育,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和创新人才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虽然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但是也具有共同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从学习历史入手,特别是要学习近代史和现代史,使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有助于提高创新人才的爱国意识和肩负起社会历史责任,引导创新人才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2.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科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革命性和科学性,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就是要加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创新人才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就要加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培养和教育。 如果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就不能正确的看待事物,不能发现其中的特殊之处,因此也就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强对创新人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就是要求创新人才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把握大方向不能变,不能背叛马克思主义的教导。
  (二)创新人格的养成
  创新人格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利于创新活动开 展的各种优良心理品质。 创新人格虽然是人的天性,但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仍需要学校加强教育,促成创新人才的创新人格的养成。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尚品质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对理想新年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教育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对于今后成为肩负中国发展重任的创新人才来说,如若理想信念不坚定可能会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因此,必须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备超越个人及其所属小团体的利益、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品格。由此可见,创新人才只有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在奋斗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并在为实现崇高远大理想的奋斗中,做到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才能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具有远大理想和信念坚定的人。
  2.加强道德教育,摆正创新人才的“三观”
  道德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德才兼备是一位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创新人才通常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遇到的能冲突的矛盾,在此关键时刻,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摆正创新人才的“三观”。 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应该加强将创新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供平台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提高。 以此培养出的“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才是我国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这也正是我国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三)创新环境的优化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不可能离开环境而孤立地存在。 因此,在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中,必须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加大力度优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肥沃的土壤。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创新进取氛围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环境支撑,为了使创新人才破“土”而出,需要全社会关心人才成长,对创新人才既要放手使用,又要悉心呵护,既要鼓励创新,又要允许失败,宽容失误。 [1]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弘扬主旋律,借助新闻媒体和网站,大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多为创新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创新激情和活力,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2.加强平台建设,提供创新科研机会
  创新需要个人张扬,但也需要合作,创造层次越高,对合作依赖的程度越大。 通过合作精神教育, 使创新群体保持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创新能量“内耗”,进而使创新群体中的个人或集体都能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获得一种社会性的能量,保证个体的创新潜能得以实现。 因此,培育创新人才也需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时国.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功效[J].党史文苑,2013,(03):6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