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经济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研究

热度0票  浏览33898次 时间:2014年2月11日 13:5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研究
张林燕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甘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但随着经济的
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与民俗紧密相连的民间美术不断消亡。文章通过对甘肃城镇化建设和甘肃民间美术生
态存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甘肃民间美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
新形势下,甘肃民间美术保护、继承与城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甘肃;民间美术;城镇化;和谐发展;策略
甘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神话、寓言的
摇篮,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故里、炎帝皇帝的出生
地、西王母的家乡,是周人祖先与秦人祖先的发祥地,是戎、氐、
羌、匈奴、土蕃等古老民族的居住地。悠久的历史使甘肃这块大
地创造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代的继承与创造中,不断推陈出新,形
成了独具特色的甘肃民间艺术。[1]这些艺术形式来源于实际生
活,服务于实际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美化生活,提高
了生活的情趣和格调。[2]
然而,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
俗和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变
化,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不断降低。老一辈民间美术家的相继
离世,以及与民俗紧密相连的甘肃民间美术(如神龛、神像、傩、
剪纸、皮影、瓦当、砖雕、香包等艺术品)消亡的速度不断加快,
古建筑诸如民居、祠堂、古城墙等多数已残破颓败,时至今日,
甘肃民间美术仅存在于经济、交通不发达的偏僻地区。
一、甘肃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甘肃省城镇化发展增长的速度要高于前10 年,但由
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尚处于城镇化的初
级阶段。[3]根据2000 年“五普”时全国各地城镇化水平排序和
2000 年全国部分地方统计公布的城镇化水平,在西部12 省区
中,甘肃的城镇化水平排在第9 位,位居西部5 省区最末位。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10 年底,
全省城镇化率已达36.1%,比2005 年提高了6 个百分点,年均
提高近1.22%。
甘肃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全省城镇化的建设。党的十七
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后,省委召开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
出了“十二五”时期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省政府
提出“要突出城镇化建设对跨越式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工作思
路。为了与城镇化发展目标相适应,“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每年
将有20 多万人转移到城市。5 年间,累计约有逾100 万农村人
口实现市民梦想。甘肃省城镇化率将提高6 个百分点,到2015
年,城镇化率将达到42%以上,五年提高4%。这个速度,快于全
国平均水平近2%,显示甘肃省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
小康社会的决心与信心。
二、甘肃民间美术生态存在的现状
民间美术的生存条件有两个,一是民间风俗,一是艺人口
传心授。民俗与民间美术有着不解之缘,民间美术是传统民俗
的形象化载体,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而存在,民俗的存在使民
间美术的功能得到体现,民间美术能够传承下来主要还得依靠
传统民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封闭的文化地
理环境受到工业化的冲击,科技革命带来快节奏的生活,人民
群众原生态的面貌被打破,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逐渐相互融
合,某些民间美术的创作也被搁浅,以至于今天民间美术总体
的生存状况很不乐观。为什么甘肃民间美术整体性衰落得如此
之快,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对甘肃民间美术传承和发展的制约作用
改革开改之前,在甘肃坚持进行民间美术创作的大部分是
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在农忙时下地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走
家串户,交流绣花、绣鞋垫、绣荷包的经验,尤其在寒冬腊月剪
窗花、蒸花馍,增加了过年的节日气氛。男性则在干完地里农活
之后,变着花样制作年画、扎灯笼、做风筝,用来美化自己的生
活环境。像这样的手工艺品除了用于满足家庭的需要外,只有
极少部分拿到集市上卖掉,给家里换点油盐酱醋或零花钱。
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以及传统思想观念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不
再满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幸福观,与民俗相关的民间美
术被抛弃。人们外出打工一个月的工资可能是在农村从事农业
生产一年的收入,因而很少有人再像父辈那样待在家里从事农
业和搞民间美术赚钱。因此,民间美术逐渐失去了它存在的土
壤,绝大多数青年人不愿再干这种辛苦不挣钱的事情,民间美
术后继乏人。
(二)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传统民俗被放弃
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外来
文化的冲击,许多古老的传统民俗被放弃。甘肃作为一个在很
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农业省份,先辈们出于对上天的敬畏和财
富的向往,特别注重在节日期间的祭祀仪式。比如春节的祭天
拜地和求财,创作了与之相应的天官、土地和财神等艺术形象。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耕社会环境受到城镇化建设的影
响而日益变化着,人们不再相信神灵的作用,不再通过祭祀来
消除对未来的恐惧,开始相信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因此,
传统的民俗也就慢慢变淡或消失,随着甘肃民间美术的物质载
体———民间民俗的消失,民间美术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它存
在的土壤。
(三)物质形态的改变使得民间美术丧失载体
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原来延续了几千年的民间美术
受到了致命的冲击,人们只图省事,也乐意购买这些“快捷”的
商品。比如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套印年画被明星肖像和各种风
景画所代替;心灵手巧的艺人制作的的陶塑和雕塑作品也被机
器生产的产品所代替。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也使得农村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原来传统的院落、起居场所逐年被改造成了“土洋”结合
的砖木、砖混结构的新式庭院,这种新式民居的门板、门框、窗
户根本就不能张帖对联、门神。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或设立专题博物馆
甘肃民间美术虽然种类丰富、区域性强、分布广泛,但其生
态存在的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省
范围内进行一次民间美术及其传承人基本状况的普查,以全面
了解和掌握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各地、各民族发布的数
量、种类、生态存在的现状。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
技术等手段进行抢救性保护、记录,并建立档案和电子数据库。
充分发挥各地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的作用,有
条件的地方可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展示中心,以妥善
保护地域文化的实物和资料,防止其流失。
(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保护和管理
工作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而传承人的保护又是
传承的关键。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
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详细建立传承人档案,保障他们的权利和
义务,对生活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生活补贴。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
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10 个,所以甘肃是一
个多种自然生态环境交织、多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而又独具特
色的省份,可以考虑建立陇东、陇中、陇南、河西和甘临五大非
物质文化生态保护区。
(四)建立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人,大多没有受过文化教育或受教育
的程度较低,一些技术性的经验都是通过艺人们之间言语口
述、技能示范等传授方式。通过创建甘肃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开
展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和“大师”的命名活动,评选出一批地域文
化的传承人,鼓励他们“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技艺传于后人。同
时定期委派专家或艺术大师到基层去讲课,培训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爱好者,培养一批热爱民间文化、专业技术精湛、乐于奉
献、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
(五)大力开拓民间美术资源,探索美术教育教学中民间美
术课程的设置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针对儿童感兴趣时注意力集中、感知
力最强,掌握知识技能最快等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适当增补
诸如剪纸、皮影、泥塑、风筝、香包等民间美术欣赏和制作课程。
在美术教学中,要选取民间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合儿童生
理和心理特征的作品展示给儿童,使他们在幼小的心灵里体味
和感受民间美术之美,萌发学习和表现民间艺术造型的兴趣。
在中学教育里,应大量的引入皮影、剪纸、年画等民间美术
内容。老师要多带学生到当地博物馆、文化馆、专题艺术馆进行
实物范例欣赏,也要在课堂上有选择的进行工艺制作活动,有
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当地的民间美术艺人现场讲学传艺。
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里,应将地域文化设为公共选修课
程,其中甘肃民间美术应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使他们学会如
何欣赏传统艺术、珍视传统文化。对艺术专业而言,将形式多
样、丰富多彩的甘肃民间美术元素引入专业教学中,如果仅靠
开设民间美术一门课程,单纯地介绍、讲解甘肃民间美术的起
源、发展和沿革,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将甘肃
民间美术元素引入专业课中,将民间美术的造物思想作为艺术
专业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
(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
甘肃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省份,具有独特、多元的民俗
文化。但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各地文化资源开发简单粗放,
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和产品。2013
年甘肃打造文化大省计划———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得
国务院正式批复,其中文物保护整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
发展是“三大”工作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做好非物质文化
的保护、创新,还离不开对外宣传。鼓励大专院校和地方政府定
期举办地域文化的论坛、研讨会,邀请海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
流;鼓励民间艺术大师、民间美术作品走出国门,到国外表演、
展示,扩大在国外的影响。
(七)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保
护工作
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
法规和制度建设;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协调机制或工作
机制,将地域文化的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
规划。
【参考文献】
[1] 张林燕.论甘肃民间美术之美[J].甘肃高师学报,2008,13(4):51-53.
[2] 甘肃省文化宫.甘肃民间民俗美术[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5-10.
[3] 范雪涛,张贡生.如何加快甘肃城镇化进程[J].西部论丛,2006(9):
35-37. (责任编辑:X 校对:Q)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